close

搞不懂最後一句話


楊泰順/文化大學政治所教授


昨夜參與圍城回來的觀察心得,很難不將台北的紅潮與四十三年前,美國金恩博士所領導的華盛頓大遊行,做個第一印象的比較。因為,從靜坐的第一天開始,倒扁總部便不斷的強調,這次的倒扁遊行將仿效金恩博士的不合作運動與和平抗爭精神。

一九六三年,全美各地有約二十五萬人湧到華府參加這場史無前例的大遊行。浩大聲勢令當時的總統甘迺迪絲毫不敢輕忽,政府總共動員了一萬五千部隊保護首都的安全,醫院囤積血袋,容易生事的酒吧也全被要求停止營業,華府氣氛便如生活雜誌形容的:「瀰漫在大戰前的緊張氣氛中」。但整個活動平和收場,最後只有四個人因鬧事而被逮捕。

昨夜紅潮遊行,人數估計超過五十萬人,有些估計更達百萬人,政府更動員了超過三千名軍警以預防衝突的發生。但在筆者完稿前,並未聞有任何遊行者因製造事端而被逮捕,遊行者的自制讓我們見識到台灣民眾的優良素質。尤其,遊行隊伍穿越的街道,並未見任何商家因為擔心動亂而閉門停業。

如果將蘿莎派克於一九五五年,因拒絕在公車上讓座給白人,引發了黑人人權運動的覺醒。則華盛頓的大遊行,等於是經歷了八年的醞釀,才能有這樣一個浩大的場面。相對的,若以邱毅今年五月揭發台開案視為是這一波倒扁的導火線,則台灣民眾幾乎是在四個月之內,便蓄積了五十萬、甚至百萬群眾的能量。

就問題的本質而言,種族被長期欺壓應該較元首貪汙更能激憤人心,或許正因如此,許多綠營政治人物在昨天以前似乎並未正視這股不滿的爆發力。這股民氣的根源,相信必然也因阿扁以兩顆子彈傳奇獲得總統大位,其正當性並未獲得國人認同有關。

有些歷史學者認為,蘿莎所引發的和平抗爭所以成功,主要因為美國最高法院在前一年判決黑白分校違憲,使得許多人權鬥士因此受到鼓舞。這次施明德輕易募集上億,動員數十萬人上街,誰又敢說不是受到陳瑞仁檢察官將總統歸為「潛在性被告」的激勵?

若兩場知名群眾運動均因司法決策而凝聚,將來還有誰敢以為司法只是掌權者的玩物?值得注意的是,華盛頓遊行的成功,除了造就金恩博士的聲名,對於人權的改革實則並無立竿見影的成效。若非一年後甘迺迪被刺身亡,詹森藉著實現其未盡之志的民氣,在接任五天後立刻向國會提案,該法案能否通過恐怕還在未定之天。同樣道理,一片紅潮固然煞是壯觀,但「不見棺材不落淚」本是政治人物天性,除非更進一步的壓力出現,要掌權者自動下台恐不容易。

靜坐運動發起以來,媒體一直臆測究竟哪一天會是「決戰日」。但既是和平抗爭,決戰日當然不能動亂收場,要讓挺扁的人士在和平中覺醒,運動的戰線便必須拉長。依筆者管見,真正的決戰日應該是在十二月九日北高市長與市議員的投票日。

如果昨夜的民氣真能在北高選舉中,造成民進黨得票無法跨過十五趴,則就算陳水扁大放利多,政治人物也會急著跳離這條沉船。相反的,如果開票結果民進黨還是固守基本盤,那麼這片紅潮恐怕也只是歷史洪流中的微弱星光。對政治人物而言,掌中的一隻鳥,總是勝過森林中的一百隻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poyu324 的頭像
    lupoyu324

    something

    lupoyu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