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天下雜誌 第418期 2009-03-25  作者/蕭富元 

當今矽谷最大的創投家,正是美國總統歐巴馬。兩大利多政策,讓生技與綠能兩大產業,成為矽谷後勢最看好的金蘋果。哪些企業值得觀注?

矽谷的創投愛死美國總統歐巴馬了。

歐巴馬端出的振興經濟方案中,未來將有一百五十億美元投資綠能科技。三月上旬,歐巴馬更進一步解除幹細胞研究的限制令,使得矽谷的生物科技界雀躍不已。
「歐巴馬現在是矽谷最大的創投家了,」專門投資綠能的創投家波瑞特(M. Porat)形容,歐巴馬的利多政策,將使矽谷的生技與綠能兩大新興產業更欣欣向榮。

行政院長劉兆玄也在不久前宣示,生技與綠能產業將是政府未來重點發展的策略產業。

《天下》採訪團隊走訪矽谷知名的生技與綠能公司現場,看到當今最熱門、最新鮮的研究與產品。

1.基因科技(Genentech) 全球第一家利用基因工程製藥的生物科技公司)

南舊金山灣區DNA大道,三十幾棟方方正正的建築物,整齊排列在面積廣達五十公頃的基因科技園區內。玻璃帷幕裡,正悄悄上演一場激烈的企業收購戰。三月中旬,瑞士羅氏藥廠終於以四六八億美元買下基因科技公司最後四四%股權,完全擁有這家市值最高的生技製藥公司。

六年前從東岸被延攬到基因科技的營運執行副總裁楊育民,臉上看不出什麼特別表情。身為公司七人核心決策小組成員的他,不是坐鎮在電腦前,親自回覆每天五百多封的電子郵件,就是披上白色實驗袍,巡視園區內實驗室的流程進度。

基因科技改變了醫學界癌症治療的風景。

一九七六年,基因科學家鮑爾(H. W. Boyer)啟動基因重組的前衛研究計劃,某一天接到年輕創業家斯萬生(R. A. Swanson)的求見電話。鮑爾同意給他十分鐘。他們這一談就是三小時,並且決定一起創業,將基因重組的工程技術運用在製藥的商業用途上。

基因科技在倉庫裡顛顛簸簸走了十五年,才有第一批新產品問世。在美國生技界做到華人最高職位的楊育民剖析,生技產業和資訊產業截然不同,生技產業投資大,一個產品要十年才能看到結果,「如果是在高科技公司,早就關門大吉了。」

熬過連續賠錢的前十幾年,基因科技陸續研發推出的生長激素和各種治癌藥物,如今成為醫院治療相關疾病的必要輔助藥物,年營收超過一百四十億美元。在過去十年間,基因科技每年平均成長三二%。在市值超過五百億美元的全球大企業中,基因科技的每股盈餘(EPS)成長率最高,不但超過其他製藥公司,甚至比蘋果電腦和中國移動都好。

靠創新和到市場的速度競爭

楊育民分析,基因科技之所以能在競爭激烈的製藥產業走出一片天,是因為它的創新能力最強。一萬一千多名員工中,頂尖的研發人員就有一千多人。基因科技每年固定挪出二○%營業額投資研發,並鼓勵員工發表論文,每隔兩天,就有一篇基因科技的論文刊登在各種科學期刊上。專利是製藥產業競爭的利器,基因科技至今累積七千多個專利,是產業內擁有最多專利和最多論文的公司。

和多數製藥廠不同,基因科技從研發、實驗到生產,全部都在舊金山灣區的總部完成,「我們不是靠成本競爭,而是靠創新和到市場的速度競爭,」楊育民說。

在矽谷社群集體分享的氛圍裡,基因科技沒有什麼遮遮掩掩的A計劃、B計劃,總是大方公開最新的研究方向。這麼做,其實更能刺激內部團隊加速把產品推上市場。

為了鼓勵創新,基因科技允許員工自由運用二○%的上班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很多創新是在這段自由時間內創造出來的。

例如,明星產品癌症標靶藥物癌思停(Avastin),就是一位原本負責研發減輕分娩疼痛藥物的義大利婦產科醫師,利用自由時間研發出來的藥物,每年因此為公司賺進二十多億美元。

在研發與創新之外,如何有效管理多達一百個以上的產品計劃,確認計劃按時完成,更是基因科技致勝的關鍵。五年前,擅長工廠自動化管理的楊育民,根據藥物研發過程、所需實驗步驟與次數,提出一個相當於高科技產業摩爾定律的「楊氏定律」:每一單位單株抗體所生產的藥份量,每四年要提高一倍。

基因科技率先實現「楊氏定律」,這個定律也已推廣到其他製藥公司。

2.OncoMed Pharmaceuticals

第一家計劃生產鎖定腫瘤幹細胞藥物的新創公司

矽谷大多數的新創生技公司,其公司願景與使命,大概都是在治療或提前檢測出癌症。像OncoMed這樣能夠在短時間內,募集一億美元資金的新創公司,卻是非常少數。

有二十五年生技研究資歷的研發副總裁劉威基(J. Lewicki),滿身大汗在不同實驗室裡進進出出。

擁有生理學和藥學博士學位,他從公司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深信不疑他們的研發成果,將會「革命性地改變醫學世界。」

鎖定一%的腫瘤幹細胞

劉威基如數家珍地解說,密西根大學研究團隊發現,癌症腫瘤上大部份都是正常細胞,只有一%的腫瘤幹細胞,會不斷生長、製造、轉移。而且,腫瘤幹細胞對藥物的反應和正常細胞不同,透過化療或放射療法,往往無法有效殺死他們。OncoMed要找的「聖杯」,是做出能夠鎖定並殲滅腫瘤幹細胞的藥物。

執行長赫斯庭(P. Hastings)樂觀表示,目前研究已通過第一階段臨床實驗,今年即將邁入第二階段實驗,最終希望能在七年以後,有產品可以量產。「做這種工作需要時間、耐心和金錢,」赫斯庭靦腆笑說。

幸運的是,投資者實在太看中治癌藥物商機,他們的資金至少可以撐上四年。這個計劃不但吸引德國、英國和俄羅斯的研究機構,還有台灣廠商提前找上門,要代工生產他們做出來的藥物。

3. Serious Materials 矽谷最會賺錢的綠色建材公司

桑尼維爾市Serious Materials的會議室裡,擺著兩面寫上中文字「泰來」的鑼。一頭漂亮金髮的行銷總監珍金斯先敲敲左邊的鑼,「匡」的好大一聲,再敲敲右邊的鑼,悶悶的幾乎聽不到聲音。

這是以製造生態磚聞名北美的Serious Materials,用創業初期生產的隔音建材所做出來的無聲鑼。在辦公室牆上,每走幾步就會看到一張貼著公司目標的海報:每年減少兩百五十億磅二氧化碳排放量(約一千一百萬公噸)。

減少二五○億磅的碳排放量

「一個產品如果無法降低全球的碳排放量,它就沒有未來,」聲音宏亮、精力十足的執行長蘇瑞斯(K. Surace)說,美國有一半的溫室氣體是在建築過程中產生,要降低碳排放量,得先從建材著手。

去年,以隔音板和節能窗起家的Serious Materials,決定研發符合生態需求的建材。一般建築物的石牆,是用石膏製成,在生產過程中,要使用大量熱能燃燒,不但產生二氧化碳,也消耗許多能源。

Serious Materials科學家找出新的化學材料,添加在製造石牆的過程中,靠著化學反應加熱,因而減少八成的能源使用量。蘇瑞斯預估,如果所有新建物都使用這種生態磚,美國每年將可減少二五○億磅的碳排放量。

自從年初推出生態磚之後,Serious Materials的業務量暴漲一倍,還得擴廠應付供不應求的市場。

Serious Materials還買下一間去年底倒閉的芝加哥傳統製窗工廠,重新改建為生產有效節能的生態窗工廠,並回聘已被資遣的二五○名員工。為此,美國副總統拜登在白宮新聞稿上,大大稱讚這家公司創造了美國的綠色就業機會。

4. Optovue 矽谷的台灣之「光」—光學斷層掃描儀公司

「想投資嗎?先檢查眼睛吧!」Optovue創辦人魏勵志推出一台OCT儀器(光譜眼底斷層掃描儀)打趣地說。五年前他剛創業,就是用這台儀器,檢查出漢鼎創投亞太董事長徐大麟眼睛薄膜脫落,輕輕鬆鬆得到這位創投大老的資金。

不只是創投家,替他設計儀器的設計師收下十六萬美元設計費,聽完他的計劃簡報後,默默把十二萬放在桌上,說:「我也要投資。」

交大畢業生和全球最大廠競爭

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系畢業的魏勵志,當班上同學紛紛前往半導體產業衝刺時,他卻選擇光學領域,進入光學儀器大廠蔡司工作了十一年。當時,魏勵志注意到麻省理工學院發展出OCT技術(光學同調斷層掃描術),認為可以應用在眼睛的光學檢查儀器上,於是主動請纓為蔡司研發全新的OCT產品。由於可以早期偵測出青光眼等眼睛病變,OCT儀器在短短幾年內成為蔡司最賺錢的儀器。

離開蔡司後,魏勵志自行創業,生產新一代的OCT儀器。研發、設計到生產,都在矽谷的公司內完成,他還親自跑到台灣和俄羅斯挑選零組件。儀器內最重要的軟體,則由軟體工程師出身的太太一手打理。Optovue成立不到兩年就開始賺錢,而且每年成長將近一倍,毛利率高達六三%。

在這個五億美元的利基市場裡,來自台灣的創業家魏勵志已經能夠和全球最大廠商競爭。


-----
天下雜誌:http://www.cw.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poyu324 的頭像
    lupoyu324

    something

    lupoyu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