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9-09-03 中國時報(華昌宜)

無殼蝸牛運動二十年了,台灣住屋情況又如何呢?大致可簡述如下:

一、房價依舊高居不下,台北市目前的房價家庭所得比尚高於七十八年時。二、以住宅權屬計,登記為自有者已達八七%以上,其中不少是屬一戶有二宅三宅者。住宅投資已成民眾聚集財富之主要工具。三、租賃住宅仍屬極少數,使得住戶除自擁一宅外無甚選擇,政府也缺少此一政策工具。四、政府的住宅政策即是以利息補貼各種人士擁有自宅,直至最近方有少許低收入戶之租金補貼計畫,受惠戶不及全民之○.五%。五、陋窳居住環境隨處可見,完全與國民人均所得不稱,更與媒體報導焦點的豪宅成諷剌對比。

以上各點均與歐美各國住宅狀況針鋒相對。追究其成因,或與社會價值文化因素有關,或與政府政策有無有關。首先房價問題:台灣都市計畫區內僅有住商用地不到七萬公頃而容納一千八百萬人口,此住商用地多年來增加有限,因國民所得提升而導致的樓地板需求增加全部經過地價成本而反映在房價上。僵化了的土地政策並未能善用低度利用的農地,僅在後者造出「農舍」的世界奇特地景。

台灣的房地價稅低下(約為美國的十分之一),不僅使得地方政府無力改善居住環境,更使擁屋費用低廉,使國人貯屋如貯集黃金,造成大量空屋,浪費社會資源。此外政府一向以「住者有其屋」的簡單思維主導補貼政策,將最低收入戶排除在外,也因不識租賃住宅在現代社會中的功能,未加輔導發展。

這一切政策上的偏失也可歸諸政府中主管住宅的機構層次不足(目前僅屬四級單位),無力也無資源提升全民居住水準。一部影響長遠的住宅法即以蝸牛步伐推動多年,未受僅對災難有反應的朝野重視。學校中除不動產經濟外也缺少有關居住之綜合性學程。專業人才缺少使台灣居住福利宣導不力而成環境低劣的根本原因。

「無殼蝸牛」意象獨特,使人難忘。但若不將它作為一個全民居住問題來探討,則在以房地產擁有與否來看待住宅的台灣,其運動難以獲得社會認同。但若使朝野對弱勢者居住絛件來認知以下二點,則此運動可長期發展;一、政府投入之健康、教育等福利補貼祗有在受補貼者有基本居住絛件時方能發揮效率;二、對弱勢者環境之改善亦因其外部性而可提升中上階層的居住環境(甚至於房地產價值)。居住環境是全面不可分的。 

若要延伸「無殼蝸牛」意象,也許我們應訴求以下願景:願在廿年內台灣的每一蝸牛,其殼負載輕鬆、殼內舒適、換殼容易。負載輕鬆是指每戶之住屋費用應在其收入四分之一以下;殼內舒適指的是居住者與住房及社區間之安適;因工作、家庭變遷等故而不適時則輕易遷徙調換。住宅是為安居,自有與否不再是唯一重點。

願國民為求一殼而陷為「屋奴」的時代終於過去。這一切都待政府持續推動一個強而有力的住宅政策;有效利用國土及財稅措施是此中關鍵。 

(作者為臺灣國土規劃及不動產資訊中心資深研究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poyu324 的頭像
    lupoyu324

    something

    lupoyu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