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20 01:18 中國時報 【本報訊】
這次大選民進黨所主打的經濟議題是公平正義,雖然得到不少選民的共鳴與支持,但因無法處理兩岸問題與九二共識,在擔心經濟下滑情況下,難以取得經濟理性選民的信任,終使民進黨飲恨敗北。但這也意味馬總統在新的四年任期中,不僅要面對作大經濟大餅的挑戰,更要努力兼顧社會公平正義。
在馬總統過去四年任期中,台灣的經濟可以說有如洗三溫暖;二○○八年當選後,受惠於各界期望的「兩岸和平紅利」,股、匯、房市都以飆漲回應;未幾,卻碰上全球金融海嘯,讓二○○九年的經濟逆轉為衰退一.八一%。但二○一○年在全球新興市場率先走出陰霾,台灣又受惠於兩岸經貿的利多,經濟出現V型反轉,當年經濟強彈成長了十.七二%。二○一一年則是從年初的一片樂觀中,走到年底的衰退隱憂四起。
在這四年的經濟起伏中,一般民眾感受最深者,莫過於房地產的飆漲─特別是台北都會區,房價少則漲四、五成,多則是倍增,台北市的房價所得比在去年第二季飆到十六.二倍的新高,第三季雖然因房價修正而下跌到十四.三倍,但對大部分上班族而言,這種房價仍是可望而不可及。行政院的調查也顯示高房價高居民怨之首。也因此,民進黨從選戰開始之初,就強打社會公平正義牌,從提出只租不賣的公共住宅應占整體住宅的十%,到改革不動產稅制、逐步邁向不動產實價課稅、擴大住宅補貼等,都是針對平抑房價而來。
不過,最後民進黨仍未能贏得選戰。我們的解讀是:並非社會及民眾不重視社會的公平正義、更不是民眾對房價飆漲「無感」。其原因一來是民進黨無法處理兩岸關係與九二共識,在今年全球經濟已看衰下,民眾擔心如果兩岸關係生變、和平紅利消失,經濟將更形衰弱。一旦經濟大餅萎縮,全民受害,經濟弱勢者受害更深。二來是國民黨政府對此早有警覺,先推奢侈稅壓制房市投機,再推「土地正義五法」的修改,讓不動產交易的實價登錄正式上路;此外,鎖定經濟弱勢的公共住宅─包括合宜住宅、現代住宅也陸續推出,同時把房市投機客繩之以法,這些措施相當程度上化解民眾對房價飆漲、分配不均、社會公平正義難以落實的不滿。
在經濟發展理論中,一直對如何兼顧經濟成長與分配平均有爭議。有人認為應先求作大經濟大餅,即先追求快速的高成長,餅作大後再求分配的平均;有人則認為應先求平均,否則高成長的經濟反而助長社會問題,終而難有持續的經濟成長。不過,這兩者之間也絕對不是無法兼顧,台灣早期就是在經濟高成長的同時,也能兼顧分配的平均的典範。近廿年,才因為國際情勢變化,全球化造成資本流動,政府為留下資本而不斷對企業與資本家減稅,在贏家通吃的趨勢下,台灣的貧富差距從民國八十年的不到五倍,一路上揚到六倍以上。
對馬總統與新的執政團隊而言,今年最棘手的問題莫過於保住經濟成長果實。在歐洲進入衰退,美國復甦火苗微弱,大陸經濟有硬著陸風險時,加上國內科技產業競爭力下滑的危機,台灣經濟的確面對相當的考驗。政府不僅要「保本」、讓現有的產業持續成長,更要設法讓已弱化的科技產業轉型提升,同時為台灣找出未來的新興產業。
此外,在作大經濟大餅的同時,政府也要兼顧社會公平正義。例如抑制房價措施如何延續、不動產實價課稅何時及如何推動、各種公共住宅計畫如何完善落實,都需要政府擘劃。還有在經濟成長果實中,分配給員工的比重不斷下降,受雇員工薪資占GDP比重從過去的五成五以上,降到四四.六%的新低,這也是經濟強彈,但許多人「無感」的原因。如何扭轉此一分配,讓一般民眾享受更多的經濟成長果實,也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導。既要作大經濟大餅,又要兼顧分配的公平正義,很難,但不是不可能;馬總統在勝選後已承諾要加強對弱勢者的照顧,這是馬總統對其新任期莊嚴的承諾,也是民眾最寄望於新政府的目標。(大選系列社論四)
- Jan 20 Fri 2012 02:38
加強弱勢照顧 考驗新政府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