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2-03-17 01:24 中國時報 【本報訊】

 本報近日以「未竟的革命」為題,連續三天探討課徵證所稅及不動產實價課稅的問題。從各界反應及國內政治、社會情況分析,台灣課徵資本利得稅,可說是此其時矣。再也沒有猶疑、退卻的理由了。

 台灣的稅制一直有一個大漏洞─資本利得未課稅。台灣的租稅率從過去的十八%降到現在的十二%,年年赤字預算、中央政府累積債務餘額超過五兆;看看希臘債務危機的例子,政府維持一個可被接受、基本上算健全的財政情況,是當務之急。因此,在政治上,顯然有迫切增加財源的壓力。而近年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富人資本利得未課稅引發的社會不平與民怨日增,期望公平稅賦呼聲更高;政府又更須財源輔助弱勢者,顯然在社會氛圍上,也到了必須邁出這步的時候了。

 而由本報專題報導中也看得出,過去被認為會「堅決反對」課證所稅、不動產實價課稅的相關業者,其實也都已能接受這項「公平稅賦」的做法;甚至如以證券業為主體的元大金控,其董事長、曾任財政部長的顏慶章也說,只要過度期配套措施完整,若政府有意復徵企業證所稅,元大金願意第一個宣布採用。商總理事長張平沼也說,只要降低證交稅、讓一定所得以內者免徵證所稅,同時避免股市下跌,商總也支持證所稅。建商對不動產實價課稅亦有類似的表述。

 再從本報民調來看,有六三%民眾認為應恢復課徵證所稅,七一%的人支持不動產實價課稅。值得注意的是有近五成的人認為目前稅制不公平,因為「稅制有利於富人」。顯然,合理課徵資本利得稅,可以算是企業與社會大眾的基本共識,所差者只是條件與配套問題。因此,這次談證所稅、不動產實價課稅,應該可超越過去「要課不課」的界線,直接談「該如何課?」了。

 對於該如何課稅細節,各界看法不同,在此我們也不擬細談,但由奢侈稅成功的例子來看,集中焦點、縮小被影響與打擊範圍,避免社會反彈,是成功的要件。由此觀之,不動產實價課稅應可及早上路,因為炒房者畢竟屬少數,其人口遠遠不如股票投資人。只要財政部妥善處理擁有舊房子者的課稅方式即可,這些舊房子已無法鑑定當年購買的成本,同時,既擁有多年,則多與房市投機無關;此外,對自用住宅亦可循舊制或享有較輕稅率。這種切割方式,可讓大部分民眾都不因不動產實價課稅而大幅增加稅負,從而讓政策能得到多數民眾支持。

 至於證所稅,牽涉到的因素更複雜,但參考國外案例、考慮稅務行政及稽徵成本,對證券交易虧損者是該給予一定年限的抵扣,課法人優先於個人,如果個人要課,也應設定較高的門檻(以交易金額或獲利金額為門檻);同時調降證交稅率。這種方式可以讓大部分與賺錢無緣的散戶不受影響,甚至因此可調降證交稅而支持證所稅的課徵。

 目前市場反對證所稅的重要理由之一,在證所稅課徵難度較高,遠不如證交稅的簡單;且證交稅不論賺賠都課,政府每年有一千億穩定的收入,改課證所稅對政府財政反而是負面影響。負責稅收的財政部也的確對此有憂慮。不過,我們要強調的是課證所稅的意義絕對不在「增加政府稅收」,而是希望導正稅制不公、回應社會對稅制合理化的強大呼聲。事實上,如果收入不變,讓在股市賺到錢的法人、企業、大戶繳交證所稅,是比許多不賺錢的散戶被課證交稅,來得公平、有意義。

 在此,我們也要提醒政府,一旦決定徵證所稅,外資、法人、中實戶必然有部分會賣股、退場,股市毫無疑問一定下跌;但政府與社會必須了解,這是一個必然要經過的調整過程。簡單的說,過去大家評估獲利而買進的價位,因為證所稅而讓成本上升,投資者必然要重新調整;但調整不會是無限的下跌,股票價位再回到合理、市場能接受的價格時,買盤也會進場,股市會在此價位上正常運作。先進國家大都課徵證所稅,有哪個股市因此長期低迷?政府應認清這點、並有決心撐過這段「下跌調整期」。

 打造合理稅制、課徵資本利得稅,今日正是最佳歷史契機;我們期待政府與官員能以智慧、毅力與耐心,提出有可執行性的最佳方案並化解可能的反對與負面影響,讓稅制重見公平與正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poyu324 的頭像
    lupoyu324

    something

    lupoyu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