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2-03-18 00:45 中國時報 【本報訊】

 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十五日遭到解職,不僅轟動中國大陸,也引起國際的普遍關注。表面上,這是薄熙來個人勢力的瓦解,實質則是一場中共黨內的路線之爭;顯示中共厭棄「文革式」的狂飆,而選擇一種穩健理性的發展道路。這對中國未來的發展乃至兩岸關係,都具有正面而積極性意義。

 薄熙來解職前,中國總理溫家寶即在兩會中外記者會公開批判薄的「重慶模式」,暗指他的為政風格帶有「文革」影子。溫家寶臉色凝重提到黨的基本路線問題,這是大陸改革開放卅多年來從未有過的嚴厲之詞,說明當前中共黨內再次面對一個基本命題:中國應採何種思維、方式和發展道路?

 這個命題在北京市委宣傳部所主管《新京報》十六日社論中說得最明確。該社論以〈中國,只能向前走〉為題,指明當前社會確實面臨不少問題,但解決之道,只能靠建立在民主和法治基礎上的全方位「改革」,而不能靠運動式的「文革」,包括「領導思想有脫離現實生活的主觀主義和做法」導致文革的悲慘下場,而文中所指的「領導」呼之欲出。

 「重慶模式」二○○九年首度被提出,為中國學界討論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熱點之一,並和「廣東模式」進行對比。薄熙來二○○七年主政重慶,僅以兩年時間打造一個充滿「紅色話語」的價值體系和施政綱要,並以霹靂手段掃黑,一時大快人心。但很快地被人看出破綻,薄熙來靠文革式的群眾運動樹立威望,這和強調法治秩序、協商妥協和尊重市場機制的「廣東模式」,形成強烈對比。

 薄熙來的「唱紅打黑」甚至滲透並控制了法律、教育、言論、媒體乃至思想各個層面。他曾說,在重慶展開轟轟烈烈的紅色文化運動,「說得好聽一點,是進行思想文化建設,換一種說法,就是對人民的思想進行改造」。這像極了文革時期的做法,大陸一些民主人士早有警告,薄熙來統治的重慶,實際是他一人獨裁下「毛時代極權社會的再生」。

 大陸憲法學者童之偉對重慶打黑做了一次全面調查,發現其手段完全是以暴制暴,毫無法治;大搞株連,冤案叢生。甚至不聽話或不配合的民營企業家如俊峰集團董事長李俊等人,遭羅織「涉嫌黑社會」罪名被迫逃往泰國與外地,一貧如洗,人人噤若寒蟬,不敢有任何反薄的言論或行動。

 相較於「廣東模式」,沒有強勢的打黑除惡,而著重對體制的不斷革新,為中國的城市治理與改革開放提出具創新意義的選項。廣州中山大學教授肖濱認為,廣東改革之風一脈相承,歷任省委書記從早期習仲勳(習近平之父)到目前的汪洋,均以適應市場機制為主要改革方向,強調法治建設。「重慶模式」雖然光彩奪目,先發而占據上風;「廣東模式」看似老生常談,卻深具生命力,長遠看更符合民眾期待。

 薄熙來解職當天,他所控制的「紅色頻道」重慶衛視當晚解禁播出商業廣告。電視台播放商業廣告,原是正常的經濟行為,卻在薄的控制下一年多來只能播放「紅色節目」,天天唱紅歌,為民眾洗腦,結果收視大跌;但重慶政府以財政扶持,經久不衰,這在廣東是絕對看不到的。薄對媒體的控制力,由此可見。

 為穩定民心,中共喉舌《人民網》昨以大篇幅轉載《重慶日報》頭版新聞,刊出重慶各界擁護中央的人事決定,表達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立場,對於未來的政務將緊緊圍繞主題和主線,把握「穩中求進」的工作基調。所謂的「穩中求進」,即對應於薄熙來的「冒進求成」,顯示中共厭倦了狂飆的年代,一切過激且個人英雄色彩,愈來愈讓大陸民眾避而遠之。

 薄熙來的解職,讓很多人鬆了一口氣。不過,大陸的「毛左派」將持續存在,並在重要時刻必然發聲。有人說,大陸涉台圈內不乏一批「急統」的左派,讓上層很是困擾。希望,經由這次薄熙來事件,能讓這些人士看到急躁和走偏鋒都不符合民眾需求和時代潮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poyu324 的頭像
    lupoyu324

    something

    lupoyu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