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網陳怡君 綜合報導  2012-06-07 22:00

Facebook 拙劣的 IPO 表現,反映的不只是虛疲的股市,更映射出人們對科技真正價值所在的系統性誤解。優渥的融資和媒體的炒作,一個讓網友在虛擬空間中暢其所言的網站,除了製造少量億萬富豪,對於驅動廣泛的經濟成長沒有多少實質貢獻。

的確,Facebook 帶起的社會現象重塑了人們生活與互動的模式,但其經濟效力,以及未來的收益水準仍然模糊不明。跟蘋果的 iTunes 一比,高下立判,後者已經成為小型軟體公司和音樂人的銷售平台,更別說亞馬遜這家電子商務佼佼者。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科技產業可粗略劃分為兩大類別,而這兩大類別的分歧越來越深。其一為資訊部門,包含訊息軟體(Facebook、Google)、出版及娛樂。對多數新聞記者或城市理論家而言,這是相當具有魅力的種類,尤其這些產業青睞的員工就跟他們的特性一樣:年輕、菁英大學出身、通常居住在新潮有個性的地方如舊金山、曼哈頓或洛杉磯。

另外一群則是規模更加龐大,卻沒那麼光鮮亮麗的「STEM」(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相關)產業,工作內容繁浩,涵括但不侷限於電腦、媒體和網路,提供美國 51 個大都會區 530 萬就業機會,資訊部門則有 220 萬。

STEM 工作關乎運用科技以求改善傳統產業和服務業部門的生產力,他們可能是為製造業、零售業或能源生產商或者軟體公司服務,STEM 工作人員是科技概念的縮影。

資訊部門的重要性或許與日俱增,但是 STEM 多元豐富的產業型態才是支撐美國經濟希望的來源。過去 10 年,資訊部門產出很多叱吒風雲的新星,極速殞落者卻也不少。2000 年資訊產業高峰約有 360 萬工作機會,2011 年掉了幾乎 100 萬。即使現在網際網路似乎一片榮景,今年 2 到 5 月間,資訊部門卻流失 8 千份工作。

就業型態隨著科技轉變而轉變,資訊部門喪失大量工作機會,雖然資訊業軟體部門確實顯著成長,2 年來增加 1 萬個工作,然而資訊部門其它部分卻十分消沉,包括傳統出版業,例如報紙和書籍,2002 年還有將近 100 萬個工作,今年 5 月劇降到僅剩 74 萬個。

Facebook 股市表現灰頭土臉,其它主要的社群媒體也開始顯露疲態,當前的朝氣蓬勃可能很快就要成為過眼雲煙。體質不甚健全,也就是長期利益前景不明朗的公司,譬如 Zynga 和Groupon 股價劇烈下墜。下一輪 IPO 的炒作彷彿也洩了氣,已有至少 1 位分析師指出 Facebook 令人大失所望的表現可能「摧毀美國經濟」。

雖然新創公司前景讓人捉摸不著,但是整體科技產業景象還算樂觀。STEM 過去 2 年就業成長 3%,優於全國平均。2009 年到 2011 年在美國 51 大都會區中,STEM 產業增加 15 萬個工作機會;儘管中間曾有衰退,不過過去 10 年,STEM 就業擴張了 5.4%。

當前的社群媒體熱潮也有很明顯的地域限制,僅僅橫跨舊金山灣區、奧克蘭。但上一波的科技繁盛延展到灣區外圍,例如聖羅莎等地,而這次看來並未有此態勢;至於 STEM 在 2009 到 2011 年之間,除了在科技產業重鎮矽谷、舊金山、波士頓以及新興中心華盛頓特區、西雅圖和聖地牙哥之外,鹽湖城、亞特蘭大、哥倫布和辛辛那提,就業機會都有明顯成長。

過去 10 年,矽谷的 STEM 就業情況萎縮,舊金山溫和成長 8.8%,波士頓持平。這幾個城市都被人口不那麼稠密、物價不那麼高貴的後起之秀如北卡羅萊納州拉雷市(14.9%)、田納西州納許維爾市(18.8%)、德州聖安東市(20.1%)和佛羅里達州傑克遜維爾(17.4%)超越。

STEM 對於在地非資訊類的經濟也有卓越貢獻。西雅圖過去 10 年 STEM 就業成長 18.1%,反映了該區豐富多元的產業基礎,特別是航空工業,以及全球重要的零售商如星巴克、好市多及亞馬遜。聖地牙哥雖然並非社群媒體溫床,但 10 年來 STEM 就業同樣成長 13%,多數來自醫療科技部門。

近來製造業反彈也將在刺激 STEM 工作數量上帶來深遠影響,數年來就業疲乏的汽車製造業重鎮底特律,這 2 年終於一吐怨氣,STEM 工作機會增加 8.8%,增幅遠超過矽谷、波士頓或舊金山 80%。除了製造業越來越科技化,其它準備捲土重來的產業也預期將帶來更多 STEM 就業機會。

人們經常將資訊產業熱潮與恆久的高科技業成長混為一談,紐約和洛杉磯雖在娛樂和出版事業獨占鰲頭,但不代表它們已是科技產業屹立不搖的巨人。

雖然大致而言這些城市的 STEM 職務數量不少,但那是由於本身規模龐大,「大蘋果」和「大橘子」的 STEM 就業數量比例其實低於美國整體平均。看似與科技產業關係薄弱的巴爾的摩、哥倫布、底特律、丹佛、明尼阿波利斯都會區,其 STEM 從業人員集中度都比紐約或洛杉磯高上至少 30%。

新媒體和資訊產業新創公司的浪潮方興未艾,讓大城內的房產業主笑意盎然,也許也提升了當地市民的榮譽感。但是這一切都可能悲劇式的終結。許多年輕的社群媒體和廣告公司仰 Facebook 鼻息,作著鉅額出售公司或者上市的春秋大夢。曾經目睹「矽街(Silicon Alley)」或舊金山「市場之南(south of Market)」消亡的《富比世》專欄作家 Joel Kotkin 感嘆,相似的情節可能重演,過往的結局並不美好。

展望未來,與其將穿著連帽外套的 Facebook 創辦人捧上天,都會區應該更專注於發展愈來愈仰賴技術精良的勞工和服務供應商的產業,如製造、能源、醫療、藥物、貿易與運輸等。這才是確保未來十年經濟成長的務實之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poyu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