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 


我有一台縮小版的自動售報機,長約十四公分寬九公分,《華盛頓郵報》多年前推出的一件紀念性商品;藍色機身上印著一九七四年八月九日出刊的華郵頭版,當天頭條新聞的標題祇有大大兩個字:Nixon Resigns(尼克森辭職)。那一天是華郵歷史上最光榮的一天。

三十九年後的二0一三年八月六日,華郵頭版又刊登了一則爆炸性新聞,但標題卻是:「華郵賣給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這一天應該是華郵歷史上最黯淡的一天。

在赫伯斯坦(David Halberstam)一九七九年出版的經典名著《權力所在》(The Powers That Be)中,華郵與時代周刊、CBS與洛杉磯時報這四家媒體,被赫伯斯坦形容為美國四大權力所在。但八月六日《紐約客》雜誌報導華郵出售的新聞標題卻是:The Power That Was,華郵已經成了一個過去式的權力所在。

其實,從七0年代開始,華郵就一直是個現在進行式的權力所在。一九七一年,華郵踵接《紐約時報》其後刊登越戰密件,讓它聲譽鵲起,從一家地方小報一躍質變為一份全國性大報。七二年,華郵又一路領先全國各主流媒體,它的記者花了十八個月時間追蹤調查水門醜聞,最後逼得尼克森辭職下台,改寫了美國政治史與新聞史,更讓華郵的影響力與一向執媒體牛耳的紐時並駕齊驅。

當年華郵的影響力大到什麼程度?大到被赫伯斯坦形容它是「華府的第二勢力」,一個能與第一勢力白宮相抗衡的權力所在。但第一勢力祇是暫時的權力所在,第二勢力卻是永恆的權力所在,也難怪華郵當年會被人以帝國視之,而當時的華郵老闆凱薩琳‧葛蘭姆(Katharine Graham),更被人冠上了「凱薩琳大帝」的封號。

但就像所有帝國的興衰故事一樣,二00一年,從凱薩琳大帝結束統治帝國三十八年歷史那年開始,華郵帝國的風華即已逐漸顯露凋敗的跡象。以前,凱薩琳是歷任總統尊而敬之又懼之的報人,她在喬治城的住家更被人形容為「華府政治生活的核心」。但這幾年接替她的外孫女小凱薩琳(Katharine Weymouth)卻每天坐困愁城,渾身上下不但毫無報人餘風,她的住宅更差點淪為以牟利為目的的政策沙龍場所;展現影響力的報人淪為出賣影響力的商人,帝國焉能不敗不亡。

當然,未來寫華郵興亡史的人也許會比較寬容地記載:老凱薩琳之盛,是盛於紙媒的黃金年代;而小凱薩琳之敗,則是敗於紙媒的黑暗時期;她被迫賣報,乃是非戰之罪。

小凱薩琳不得不賣華郵的理由是:華郵已連續八年嚴重虧損,報份也從八十多萬份跌到祇剩四十多萬份,一千多名編輯部員工更裁到祇剩下六百多人,財務黑洞之大可以想見,逼得小凱薩琳不得不在三年前的八月,以美金一元賣掉《新聞周刊》(買方承接大約四千七百多萬美元的負債);今年八月,連母體華郵也以區區二點五億美元廉價出售,比台灣未完成的壹傳媒交易案金額,還要少一百億左右新台幣。大報華郵竟然比小報蘋果要廉價至此,也難怪小凱薩琳被有些人譏評「賤賣帝國」。

在美國主流媒體中,華郵跟紐時一樣,一向都以自由派媒體自居,也都是堅持老派價值的老派媒體,更都曾寫下新聞史上難以計數的經典篇章。但華郵也與紐時一樣,都曾經在歷史的某個關鍵時刻,站錯了位置,站到了自由主義的對立面,背叛了某些應該堅持的老派價值。比方說,對小布希任內發動的反恐戰爭,這兩家報紙都誤信了政府,也都墮落為政府的啦啦隊,甚至變成戰爭的幫兇。

小道尼(Leonard Downie Jr.)曾經是華郵帝國的開國功臣之一,也是水門醜聞案中督導伍華德與伯恩斯坦兩位菜鳥記者的負責人,反恐戰爭期間,他正是華郵的總編輯。但在戰爭後期,小道尼卻在華郵頭版具名寫了一篇長達三千多字的文章公開認錯,「我們太盲目相信官方說法,太專注政府在做什麼,卻沒有同等對待那些反戰的聲音,也未曾質疑政府開戰的理由」。當看門狗不叫時,則政治危矣,國家危矣;這是小道尼當年的自我批判,也是他對媒體不再堅持老派價值的憂心。

小道尼認錯的那個年代,其實也是紙媒從盛世轉為衰世的年代。買下華郵的貝佐斯並非紙媒出身,而是靠網媒致富成為全美第十一大富豪。但網媒霸主變成夕陽紙媒的老闆後,就能另創一個紙媒黎明嗎?許多人並不樂觀。不樂觀的理由是:《新聞周刊》賣給網媒《每日野獸》(The Daily Beast)後,短短三年就壽終正寢,從紙本變成網路版,今年八月(又是八月!)又轉手再賣給另一家網媒IBT;可見再怎麼知名的老牌紙媒,在網媒的美麗新世界中,也祇不過像是跳蚤市場中被不斷交易的二手甚至三手貨而已。

如果連輝煌了幾個世代的華郵帝國都會變成過去式,其他紙媒還有可能再寫未來式嗎?當帝國崩塌時,所有旁觀的人都在如是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poyu324 的頭像
    lupoyu324

    something

    lupoyu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