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韻儀、賴建宇 出處:天下雜誌 411期 2008/12
相關關鍵字:貨幣基金/優惠稅率
不論是已開發國家,還是新興市場,都同步陷入經濟冰河期。經濟負成長、關廠倒閉、失業恐慌,正挑戰各國政府的生存智慧。台灣該怎麼做,才能在下次景氣回溫時,站上有利的位置?
九月十五日,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宣布破產,從此,全球經濟如自由落體般急轉直下。
十月初,國際貨幣基金(IMF)公布二○○九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只有○.五%;不到一個月,IMF再把數字下修到負○.三%;即使世界寄望的成長引擎中國,也抵擋不住全球失血的拉力,今年第三季的成長率掉到九%,是九年來單季最差的成績。
「同步」(synchronize)成為新恐怖字眼。不論是已開發國家,還是新興市場,同步捲入經濟冰河期。GDP下修、經濟負成長,數字背後的產業搖搖欲墜、關廠倒閉、失業恐慌,才是最嚴峻的挑戰。
振興經濟,成為世界各國政府展現求生意志與智慧的新競賽。才戴上諾貝爾經濟學獎桂冠的克魯曼,更是帶頭大聲疾呼要各國政府加大手筆財政擴張政策,先不要管赤字。大國也好、剛上台的新政府也好,能提出政策有效穩住衰退的,才是能贏得掌聲的好政府。
這次金融危機根源的美國,問題已經蔓延到產業,布希政府大手筆舉債、撥一.六五兆美元紓困,而即將上任的準總統歐巴馬,已經著手創造二百五十萬個就業機會救人民。
不管赤字,先救經濟
英國,向來以優惠稅率吸引全球有錢人進駐,首相布朗這次兩百億英鎊的振興方案也從稅下手,一面提高富人所得稅、一面降低貨物增值稅二.五個百分點。
與台灣同樣高度依賴外貿的韓國,出口佔GDP比重達四成,大力救產業、救出口。
今年以來韓圜兌美元貶值了六成,讓韓國產品相對有競爭力;十月初陸續大手筆撥五百五十億美元協助有外幣流動性風險的出口商。總統李明博還承諾未來五年要投資九十九兆韓圜,推動韓國的出口工業與就業。
除了單一政府,涵蓋二十七個會員國的歐盟也推出兩千億歐元的救市方案,致力於創造就業以及協助車廠研發環保技術。
台灣為什麼比別人先衰退?
各國同步出手救經濟,也是台灣的新希望。「小而開放的經濟體,能做的不多,」《經濟學人》集團中國首席代表許思濤認為,台灣出口導向的經濟體質,榮枯主要還是跟著全球市場起伏,「世界各市場好,台灣就好。」
換個角度來看,世界市場不回溫,是台灣陌生的挑戰。
十一月二十日,主計處公布二○○九年台灣經濟預測,自原先預估的五.○八%大幅下修到二.一二%,預計從今年第三季到明年第一季都是經濟負成長。「依據IMF定義,」主計長石素梅說,「連續三季負成長,台灣已經進入經濟衰退。」
「各國都受到波及,但為什麼台灣率先負成長?」大和總研首席經濟顧問劉憶如直言指出。香港、韓國經濟成長儘管下修,第三季還在正成長,新加坡第三季負成長○.六%,台灣衰退一.○二%還是跌得最深。
「因為台灣從來沒有碰過人家不買我們東西的時候,」劉憶如進一步解釋,即使石油危機、亞洲金融風暴,都沒有讓大家都不買東西,「都操之在別人手上,台灣後面的問題,可能比很多國家更難。」一句話點破了從政府、企業到人民每個人心底的焦慮。
世界加中國 同步拖垮台灣出口
從數字上來看,台灣經濟成長的民間消費、民間\投資與出口同步下滑,出口尤其嚴重。主計處預測出口金額明年第一季還會萎縮八.四五%。
出口嚴重衰退,有兩股力量同時把台灣往下拉。歐、美是台灣出口電子產品的兩大市場,消費緊縮造成台灣十月整體出口比去年同月縮減了八.三%。
更重要的是,同樣向世界出口的中國大陸,曾佔台灣出口金額超過四成,也因為全球市場縮減,減少對台灣機器設備的採購,不但近三個月對台灣的整體下單量均在衰退,十月甚至比去年同月衰退二二.八%。
先創內需、再衝出口
要抵抗世界往下墜落的重力加速度,接手半年的政府急忙加碼推出四年五千億的「振興經濟新方案」,希望透過公共建設、財政支出,不至於讓經濟凍傷。
出口掌握在別人手裡,最有效果的,還是內需。經建會主委陳添枝說明政府的短期、長期計劃。短期先活絡內需,包含明年第一季發放的八二九億消費券刺激民間消費,和「短期就業方案」、「立即上工計劃」等,希望民間消費不要完全熄火,並可以藉由就業計劃,讓消費力持續不斷。
在減緩失業方案中,還包括九千億的企業融資貸款,宣示「政府挺銀行,銀行挺企業,企業挺勞工」的「三挺」政策。新任金管會主委陳冲也明白表示,他此刻最優先的工作是,「加強金融機構承擔風險能力。」
長期計劃則會循基礎建設、制度面改造、以及產業再造這三大架構來進行,預計明年政府投資要比今年大幅成長二二%,成為對GDP成長貢獻最大的來源。
數字看起來不小,但是許多人的疑問是:錢從哪裡來?要向什麼目標邁進?
許多人擔心如此大手筆舉債擴大支出,債留子孫、拖長了未來復甦的時間。但是,這次金融海嘯「變化快速,難窺全貌,」財政部次長張盛和在一場會議中坦白說,「短期不先救,長期可能都完了。」
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許嘉棟還是提醒,不要做易放難收的改變,例如減稅,否則景氣回春,要加回來就難了。
更重要的是,「台灣近二十年缺乏重大成功改革事例,」許嘉棟坦言,「現在應該是改革的黃金時候。」從現在到明年底,台灣沒有重大選舉,政府可以靜心思考規劃,專注落實。
世界復甦時,我們會站上有利位置嗎?
「西方國家每次發生危機,都是下一個進步的開始,」看過台灣六十年經濟發展、轉型的前監察院長王作榮指出,「主要就是在因應時建立很多長遠制度。」這也是現在政府端出的牛肉中,最缺乏的部份。
台灣經濟體質不錯,外匯存底世界第四、儲蓄率近三成,都勝過大部份歐美國家,近年也蓄積了相當的創新能量,除了緊急因應當下的問題,應該有餘裕思考、進行未來長期發展。
在DRAM、面板等電子產品與台灣激烈競爭的韓國,這一次受創不輕,但李明博除了紓困、確保資金流動,更持續與韓國和世界溝通韓國未來的產業發展策略,尤其發展下一代資訊科技與清淨能源的速度,沒有因為經濟蕭條而減緩。
應急只能安撫一時的焦慮,看到未來的方向,才能真的建立信心。也就難怪美國策略大師、哈佛大學教授波特(Michael Porter)在十一月美國總統大選前,幾次在媒體上疾呼美國政府必須認真重新檢視美國的競爭優勢與策略,加強投資教育人才,不能只陷在短期的紓困、壞帳問題中。顯然,領先的國家已經在思考未來的競爭。
等到世界經濟步入正軌,台灣真的能夠站在比較有利的位置嗎?下一場競賽已經要開跑,不能不思考就上場。
- Dec 10 Wed 2008 14:46
各國輸血救經濟 台灣吃對藥了嗎? 世界經濟大崩壞台灣篇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