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方朔 《新新聞》第 967 期 2005.09 pp.32-37
「國家」是個功能性的整體,也是一個工具,「國家」擁有武力,用以抵禦外侮,讓人民有基本的安全保障,「國家」必須創造出合理的機會環境,讓有企圖心的國民可以施展抱負,由於「國家」握有最大的資源,因而它還有另一項基本義務,那就是調節社會矛盾,讓弱者享有最基本的生存權,包括基本的衣食、基本的醫療、災難降臨時的基本救助,以及創造機會均等的受教權... 等。
然而,這些以前被視為基本價值的「國家」角色,到了現在已日益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如「市場化」、「私有化」、「民間參與」、「使用者付費」等所侵蝕。上述這些觀念,立足在一個更加似是而非的前提上 ---- 它認為政府管的必差,民間管的必佳。這是一種「公司」企圖奪取「國家」權力的「奪權」論述。它混淆了「國家」與「公司」的分際,於是,就在「公司合併了國家」的同時,許多「國家」應扮演的角色,「國家」對人民該有的承諾,也就一點點地被蛀蝕。
企業併購國家 國家失職 百姓受難
因此,今天的世界,早已成了英國劍橋大學女經濟學家諾瑞娜.赫茲(Noreena Hertz)在她的重要著作《當企業購併國家》(The silent Takeover)裡所描述的景象。最近,台灣的台企銀員工開始罷工,銀行工會公開聲援,不惜展開聯合罷工;台灣高鐵宣告通車延緩一年,而且後續的問題暗潮洶湧,極有可能引發台灣的超級財政,金融和政治風暴,而將台灣推往災難的方向,如果再加上高捷的弊案,整個台灣將不知伊於胡底。這些問題,其實都是「當企業購併國家」的後遺症。
而這種情況固不僅台灣如是。最近,美國卡翠納颶風造成超級大災難,它固然是天災,但其實也是人禍。美國為何對規範溫室氣體排防的「京都議定書」不多理會?超級石油公司艾克遜施壓所致;美國為何入侵伊拉克並決定占領,這乃是「九一一」之前就已有了決定,乃是它的石油戰略的一部分。為了照顧公司及富人的利益,它的「中央 -- 地方」權力差異的不對等早已日趨嚴重,有卌六個州出現財政赤字危機,而路易斯安那州即是最嚴重的幾州之一,它使得紐奧良的堤防維修、抽排水站的維修、早已在經費拮据下荒廢了許多年;而路易斯安那州的州國民兵四千七百人,寧願派往伊拉克,也不留在州內防災救難。
所有的這些,其實都是「公司購併國家」,讓「國家」日益失職所致,以前的人,在遭遇重大問題時,在感情上就呼喊老天,在理性上即呼喊「國家」,到了現在,已進入了一個呼天天不應,叫「國家」都發現「國家」業已消失了的時代。
變相民主 多數即對
共產主義以前宣揚「國家亡滅論」,但實踐的結果,「國家」並未在共產國家消失,它反而卻發生在資本主義體制裡,在這個體制裡,「國家」祇對公司和富人有意義,窮人弱者再也看不到「國家」的影子。而這種情況的造成,當然有許多原因。公司為了自身的利益與擴張,不但要操控「國家」,甚至更要「占用」「國家」,這是最根本的原因。而為了合理化這樣的企圖,一種極右派的意識形態,遂在以「市場」之名裡被建構起來。
一切問題都根據「市場」,以及根據「市場」對「效率」所做的褊狹定義來重新規定。用「市場」來談「民主」,等於合理化了「多數即對」的「多數暴力」,而讓古典的「服從多數,尊重少數」自動瓦解;以「市場」談「國家」角色,一切要「使用者付費」,等於把國家的基本義務,如人民的受教權,基本的福利和醫療權,置之不理,美國兩億人口,有四千五百萬沒有保險,根本看不起病,即是最好的說明。
而這組意識形態最可怕的,乃是它為了合理化公司的企圖,自然要把「國家」角色污名化,「國家」權力不要介入公司有企圖的領域,這種「國家」權力一定是「沒有效率」、「無能」的,應讓位給「民間」,而所謂「民間」,當然不是真「民間」,而是自認代表了「民間」的那些超級「公司」。
政治利益 順理成章
而這一組意識形態,對一向人云亦云、完全沒有主體性的台灣,當然也就在過去多年裡,成了知識分子的口頭禪。由於過去執政的是國民黨,污名化「國家」。當然也符合反對派的政治利益。而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官公股銀行和法人型的農漁會信用部也就被非法化;而在民間第一的意識形態下,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的台灣高鐵,以及高捷 BOT 案也就順理成章地出現。首先就法人型的農漁會信用部和官股銀行為例,它一方面是商業機構,但我們卻也不能疏忽了,它們長期以來,同時也扮演著地方開發銀行的角色,台灣過去的地方小企業能夠生存發展,城鄉間的差距可以維持在合理的範圍內,這些規模不能與財團相比的體制,可謂居功厥偉。
名為併購 實為搶劫
而到了現在,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的新權貴,就在「民間化」、「舊黑金」這些莫名其妙的口號下,展開了賤賣國公有資產、圖利特定財團的操弄手法。最近的「民營化」,每件都是黑箱作業,而且都估價極低,說是「購併」,不如說是「搶劫」還更寫實。由金融類股的股價指數不升反降,也顯示這種特權式的反淘汰,並不能增強人民對財團銀行的信心。
除了官商勾結、賤賣資產等犯罪外,法人化的信用部和官股銀行被搶奪走了之後,這對台灣的地方經濟將是致命的打擊。地方的小型企業,將會因為沒有任務型金融機構的支持,而逐漸山窮水盡。近年來台灣地方經濟加速惡化,這就是原因之一。這也就是說,「國家」對地方經濟的角色,已將消失,而留下的則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地方破碎經濟。
缺乏經驗 災難注定
而 BOT 案就更嚴重了。用 BOT 的型態,鼓勵民間參與重大公共建設,在道理上好像沒什麼不對,但問題在於,任何人都知道,要管一家百貨公司,經理人必須有長期的磨練和同級機構的經驗,很成功的雜貨店老闆去管大百貨公司,不弄到倒閉也難。
空口談 BOT,不能用常識來檢驗,就已注定是一場災難。而台灣高鐵,除了這種能力與經驗斷層所出的大問題外,台灣搞任何事情,都祇是口號相同,實質內容卻被我們的政治貪慾介入,最後變成逾淮之橘。我們的高鐵在實體上東拉西湊,又因為李登輝那一派人為了要媚日,而搞出了歐日兩套系統如何整合的問題。台灣高鐵從思想認知、資格能力、政治介入,全都出了問題,延期一年通車還算幸運了。一旦問題再惡化,出了更大紕漏,甚至停擺,除了高鐵本身,再加上沿線土地投資與貸款的引爆問題,這個炸彈將會是兩兆的規模,台灣要不出現財經大內爆也難。
隱藏問題 致命威脅
因此,台灣這些事情,都是「當企業購併國家」、「國家」讓位所造成的問題。台灣目前醜聞弊案充斥,這些有水滴石穿的蛀蝕效果,而這幾件則是漂浮台灣上空的超級大炸彈。當這兩重因素相加,任何一個炸彈引爆,都將使台灣出現不可思議的經濟和金融,以及政治災難,也正因此,悲觀的人認為,今天台灣的亂象,口水、硬拗硬扯,儘管讓人倦怠,甚至覺得可恨,但這些小奸小壞,祇會蛀蝕,尚不致把台灣立即搞垮,其他隱藏的另外一些大炸彈,它們對台灣卻會有內爆致命的威脅,那才是人們最應擔心的。
《美國的另一面》國家權力 富人受益
而由台灣看美國的「當企業購併國家」,其問題就更嚴重了,一九六一年,美國評論家哈寧頓(Michael Horrington)出版了被《時代雜誌》推崇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十本著作之一」的《美國的另一面》揭露了被美國「國家」遺忘的貧窮那一面。於是「富人美國」和「窮人美國」的差別即進入了時間表。而兩者涇渭分明,「國家」的權力則一面倒地向「富人的美國」這一邊傾斜,於是,不但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甚至還富者將製造出來的問題交給貧者接受,邁可.哈靈頓當年書一出版,甘迺迪總統立即推出「消滅貧窮計畫」,甘迺迪被刺後,繼任的詹森總統也立即展開「大社會」改革方案。那是美國對窮人還有人道關懷餘暉的時代。
而那抹人道餘暉,現在早已消失得毫無蹤影。美英兩國自一九七九年英國柴契爾夫人執政、一九八○年美國雷根上台後,那種以富者為尊、強者為大的「保守主義革命」即告展開,到了現在的布希和布萊爾,更走到了最極端化的程度,就以美國為例,目前最富的一%人口,即享有全美財富的卌%,過去二十年,九七%新增加的所得,都落在所得五等分裡最上面的那一層。布希任內,美國貧窮人口增加了一七%。美英這套極右意識形態,乃是要用「市場」取代「國家」,用以合理化富者和強者弱肉強食手段的說辭。
製造偽證 出兵有理
它造成的結果,除了貧富距離的無限擴大外,在政治與社會,甚至全球關係上,還具有下述效應:
(一)美國的國家機器,尤其是行政力和軍事力,已淪為富者,尤其是超級跨國公司擴張的工具。美國為何炮製假證據入侵伊拉克?為的是要壟斷石油利益,布希政府為何減稅?為的是富人利益。美國為何需要不斷的製造敵人?祇有如此,始能將日益緊張的內部階級問題,靠著好戰愛國主義而向外部轉移,並藉以維持它龐大的「軍產複合體」這個戰爭機器的利益。
財政危機 公設停擺
(二)美國的「聯邦 -- 州市」關係也日趨不對等。聯邦政府的財政權力在軍事支出的持續增加中而擴大,州市的財政則日益惡化。當年柴契爾夫人即因此而得到「中央威權主義」的稱號。近年來,美國有卌六個州出現財政危機,加州甚至因為破產而改選,讓影星阿諾史瓦辛格當選。州市財政危機,使得美國的地方建設,如堤防維修、公共設施的整建,皆嚴重停擺。紐奧良的堤防維護缺乏經費早已廢弛了好多年。
極右意識 救助無存
(三)美英當今這種極右意識形態,已使得過去的「舊階級歧視」變成了更自我合理化的「新階級歧視」,黑人為什麼窮?他們沒有「競爭力」!教育、醫療都必須「使用者付費」,因而學費日益騰貴,全美有四千五百萬人沒有健康保險,也都儼然有了義正辭嚴的理由。「新階級歧視」是對人已開始用「有沒有價值」來重新衡量。古典政治經濟學裡,國家應該對人民負起最基本的救助、教育、福利安全之責任,這種標準早已不見影蹤。
氣象鉅變 「美」是主因
(四)而上述三種以富為尊、以強為尊、把國家機器變成富者工具的行為,除了可用於內部,當然也可用於外部。最近美國媒體爆料,就已指出布希第一任剛上台,就立即宣布退出規範溫室氣體排防的「京都議定書」,其實是艾克遜石油公司代表油商集團遊說施壓所致。也正因此,當今地球暖化問題日益嚴重,全球氣象鉅變,美國已成了最大的原因。
人禍造成天災 第一時間 缺乏人力
根據上述四點用來觀照卡翠納颶風之災,已可看出,它雖是天災,但毋寧更應視為超級人禍。密西西比州和路易斯安那州,有七千多國民兵,原本應留在家園,從事防災救難工作,但已被調至伊拉克,其中來自路易斯安那州的有四千七百人,它使得紐奧良之災,在第一時間的救難工作嚴重缺乏人力,當布希把災難送給伊拉克時,上帝卻以神秘的方式:把災難還了回來。而紐奧良形同陸沉,主因是堤防缺乏經費維修強化,這乃是美國當今這種財政與政治體制所致。
因不介意 導致無能
而更離譜的,乃是對於這次災難,美國聯邦政府的泄沓無能,已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包括布希本人在內的所有政要,打從一開始即對卡翠納颶風完全視若無物,度假的度假,購物的購物,及至災情見諸媒體,他們才一步步做出反應,慢了不知半拍一拍,而聯邦緊急救援署署長布朗,則顢頇至極。由於州及市政府缺乏救援籌碼,而聯邦又形同不存在,呦呦災民,又怎麼可能被及時救援,死的死,殺的殺,搶的搶,簡直比第三世界還要恐怖?但若仔細再想,這種無能其實並不是無能,而是必然。因為在當今布希這種極右意
識形態下,不關心墨西哥灣這種地方、不理會以貧窮黑人占多數的這個城市,早已是他們意識形態的成分之一。
他們不是因為疏忽而造成無能,而是因為根本不介意才無能。因為疏忽而無能,這或許還可原諒,因為根本不介意而無能,這才真的無法被寬恕,因為,墨西哥灣本來就是「另外一個美國」!
「市場」取代「國家」 反戰高潮 應當警惕
因此,在這個由於「反戰媽媽」辛迪.席漢紮營而反戰再現高潮之際,再加上卡翠納颶風的超級大災難,這兩起表象有異但本質卻相同的事件,不但值得美國人民反思並採取行動,也同樣值得全球化時代其他國家來共同警惕,因為這兩件事情已將美國的基本結構性病徵:「國家被富人及公司併吞」、「軍隊成為公司打手」,地方性的自治法人如州市政府廢弛」、「整個國家被分裂成兩半,成為『有』(Have)及『沒有』(Have-not)兩種」,而「國家」對「沒有」的這一半,其實早已形同消失。
我們當知道,自一九八○年代起的「美英保守主義革命」,乃是要以「市場」取代「國家」的一種意識形態。它在美國並沒有讓「國家」消滅,而是讓「國家」變成了富人強者的工具,變成新型態的「公司軍國主義」。而它的這一組極右意識形態,除了在其內部展開,最後讓美國變成「兩個美國」之外,同時也以美國傳播力量向全球展開。於是,「私有化」、「市場化」等概念,也在許多後進國像魔咒般的成了新的口號。殊不知,「私有化」和「市場化」這種魔咒,它最後讓美國自己都「有」和「沒有」對比日益嚴重,其他國家在鸚鵡學舌之下,又怎麼可能好到哪裡去?
貪腐特權 賤賣公產
最典型的,乃是俄羅斯了。俄羅斯在葉爾辛任內跟著搞「私有化」和「市場化」,於是特權官僚轉變而成的新富豪大量產生,目前俄羅斯的「十億美元級」富豪即有廿七個之多,但私有化和市場化的結果,卻是國家再也沒有籌碼去扮演它照顧人民基本需求的角色,因而葉爾辛任內,俄國人民的平均壽命遂下滑了大約五歲左右,最近,一位曾擔任俄國顧問的不具名美國人士即表示,他們當時在俄國力推「私有化」和「市場化」,就是要讓俄國的國家權力空虛化,無「權」可「集」,但不能集權的結果,也等於國家已不再有籌碼來盡它對國民應盡的義務。俄羅斯國事日非,國家權力的空虛化是主因之一。
也正因此,由美國的國家被富人及公司併吞,俄羅斯在「私有化」之名下所造成的貪腐特權,以及人民遭殃,再到台灣以「私有化」、「民間化」、「市場化」所造成的官商勾結、賤賣公產,以及政策錯誤,最後很可能造成財經大內爆。這都顯示出了「當企業購併國家」所引發的問題之嚴重。這除了讓我們警惕到,「口號式」的談問題足以引發災難外,已需對「國家」角色重做估量了。「國家」與「公司」必須維持一種動態的角色扮演,祇是對台灣而言,現在談這些,大概已經太晚了!
※ 本文不代表本人立場。文中一些事件的始末,相信大家現在更加了然於胸,這篇文章初稿來自於『當企業購併國家』一書的推薦序,個人認為那篇比較中肯。
* Governance -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Governance
* 當企業購併國家:全球資本主義與民主之死
The silent takeover: global capitalism and the death of democracy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29329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