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03 中國時報 【本報訊】

在蘇貞昌先生任行政院長時代所推出的十二年國教方案,在歷經兩年沉寂之後,又再度端上檯面。蘇院長的十二年國教案提出沒有多久,內閣就改組,接著政黨也輪替,該案的規畫細節未及提出就已收兵。上周,教育部長對記者提出新版的十二年國教方向,但是單看其目前的規畫就已令人不安。我們在此早早提出檢視,以免將來在錯誤的方向下擬出不利於整體教育發展的細部方案,那就覆水難收了。

要推十二年國教,首先要問的問題就是「理念」。為什麼一九六八年要將六年國教延長為九年?又延長後的十二年國民教育究竟該是什麼內容?教育部必須要把這兩個理念問題弄清楚,才能夠續論其他。依教育學理,我們可以大略將學校教育區分為兩個階段,其一是培養孩子「基本溝通技巧與共同文化價值」的國民基礎教育,其二是孩子們習得一技之長、邁向自我實踐的專業教育。國民教育強調讓學童融入社會、習得人與人之間必須的公民素養與核心知識,是「社會化」的關鍵過程。至於專業教育,則是孩子們在基礎教育之上分殊專進,逐漸尋得自我定位的過程。所謂國民教育的延長,就是因應社會複雜化、一般經濟能力增加,而嘗試拉長國民基礎教育的年限。 

基礎國民教育的最大重點,就是其內容是每個國民所「必須」要吸收的。因此,基礎教育在本質上就不應太過強調誰好誰壞、誰資優誰魯鈍;畢竟,既然是要培養「共同」文化價值,若再要在其中強分好壞,那就違反了原本的理念。相反的,專業教育因為個人性向稟賦各異,本質上它就強調分殊高下。在這樣的理解之下,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全世界各國對於高中升大學(由共通邁向分流)的集體考試,都比較能夠接受,但是對於國中升高中(銜接不同階段的共通教育)的集中考試,就批評甚多。拿實際資料來看,台灣的學測或美國SAT的試題都有相當的鑑別力,但台灣基測的考試卻因內容相當「基本」,考來考去頂多只能逼使學生不犯錯、熟背,卻難有優劣可資分殊。其唯一的後果,就是把孩子們逼向填鴨惡補,摧殘心性莫此為甚。

當台灣社會逐漸富裕而要走向十二年國教之際,我們可以整理出推動十二年國教的二重目的:其一是要延長「共通」教育的內涵與期程,其二則是要消減孩子們埋沒在共通科目考試競逐的浪費式投入。有些家長可能擔心沒有升學考試壓力時,孩子的學習是否會懈怠。其實,這個憂慮可以換個角度來思考。當僵硬的考試壓力減少時,老師與家長都可以讓孩子們接觸更豐富多元的知識,增廣見聞、拓展視野,如此才有助於尋得真正符合性向的專業方向,俾便下一階段的深化與自我實踐。

推展十二年國教真正的障礙在於,主政者基於對某種情境的誤解,而將國教延長案七折八扣地做許多妥協。以媒體報導的內容來看,如果將來的國中升高中還要採計在校成績,那麼將使學生繼續面對班級內與學校內的各種考試壓力,填鴨惡補沒有改善,活用時間沒有釋放,只是徒然將基測補習轉向為同班競逐補習而已。再以明星高中的存廢為例,教育部必須要自我釐清,一個以「共通」內容為宗旨的國民教育,究竟有什麼「明星化」的必要?如果為了保留百分之十左右的所謂明星高中,而要維持基測形式的大型考試,是否又會吸引百分之三十的學子投入無謂的競逐,進而影響整個十二年國教的成敗?假設某些高中真的有「自以為明星」的優越感,而企圖維持其特殊性,那麼教育當局是否可以考慮,容許這些學校在若干年內改為私立(民營化)以免干擾了國民共通教育的基本理念?如果高層領導有若干迷思,那麼教育首長是否該努力說服,而非順水推腐朽之舟?

總之,教育事務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當局可能因為少數明星高中的堅持而只好維持基測,又因為基測存在而不便學區分發,再因為基測之危害而要加計在校成績。如此疊帶推演,很可能就會弄出一個「舊傷未癒、新痛併發」的局面。經驗告訴我們:片面的改革往往比不改革更糟!如果十二年國教是以保留明星高中、採計在校成績的方式推行,那麼全國多數家長都會祈禱,最好民國一○七年不要推!也許可以等到民國七○一年,再做計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poyu324 的頭像
    lupoyu324

    something

    lupoyu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