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士清

根據媒體之前所針對兩岸青年世代的調查顯示,80世代的大陸青年最想成為執行長,七年級生的台灣青年最想開咖啡廳。讀者若不仔細去分析文章內容報導及其分析方法,很容易陷入標題聳動的殺人特性,殊不知兩岸的經濟發展階段的落差,乃導致兩岸青年對未來發展的設想與假設,期望自然有所不同。根據筆者的觀察,當前兩岸交流與來往,乃開啟兩岸青年更多互動的機會與機緣,這種細微的火花,日後可能是影響兩岸互動的重要變因,尤其在彼此對創意開發的著墨,反映於兩岸青年對創業動機的渴望與策略。

從兩岸青年的創業競賽的觀察中,筆者一位清華大學博士班的學長倒是提供一個發人省思的見解:台灣青年的創業企畫案內容完整性相當高,其創意程度有深具優勢,除非有九成以上的把握,台灣青年才會付諸行動。反觀大陸青年,只要有五成以上把握,先做了再說的執行力,值得想法無限的台灣青年所警惕。換言之,台灣的創新與創業教育習慣於「紙上談兵」,非常缺乏後勤相關的輔導與誘因,每次大賽公布成績後,告了一段落;中國大陸的創業教育的投入發展較晚,但市場基數廣,相關企業輔導資源多,最重要的是大陸青年有拼勁。台灣青年的創意最後淪落到大陸青年發揚光大,未來並非不可能。

台灣強調創新與創業的教育機制已超過20餘年,配合台灣中小企業蓬勃與國際貿易興盛的特質,台灣的科技產業特別在「應用創新」上發揮極大的貢獻,也容易在市場上找尋發展利基,在經濟轉型與技術升級的驅動下,除了大型跨國企業所掌握的生產技術外,台灣也慢慢步入微型創業的初發階段,以後可能成為新興產業明日之星。這些微型產業的擴張與個人創意的啟發值得密切注意,尤其是如何透過微型創業有效連結中國市場。

事實上,台灣官方投資的民間組織,玉山科技協會亦正大張旗鼓地將矽谷-上海-台灣的華人高科技三角連結,成為人才、技術、資本相互連動的關係網絡核心。前些日子,目睹上海交通大學的副校長率領同校師生訪台,宣傳下半年舉辦之創業議題的兩岸大學生的創意競賽。許多大陸的高校的創業競賽的歷史軌跡而論,最初是由香港經驗帶入而蓬勃發展,其熱度正席捲全中國而正帶動中國大陸學生正投入個案的商業競賽,積極找尋創業投資的管道與機會。兩岸三地的青年很可能在相互連結的創業競賽的過程中,以競合與互補的不斷激盪下,正在創造一種網絡社群關係的新型態,原本該佔盡國際化優勢的香港,卻很可能在兩岸進一步的謀合中,慢慢喪失其固有優勢,這也是香港青年陷入國際化與中國化路徑兩難的困境,所謂的美好未來,看不出在香港身上。

上海交大副校長也說了一段笑話,讓筆者印象更為深刻:「功夫」是中國的,「熊貓」也是中國的,但是「功夫熊貓」卻是美國人的。台灣的創業教育機制的創意發想中,可沒那麼深刻的民族情緒的色彩,中國大陸在創業人才的養成機制中,「實事求是」的科學發展觀將是觸發的催化劑。若創新與創業競賽將成為兩岸青年交流針鋒相對的主戰場,筆者鼓勵台灣青年在學生時期,應當在交流與競賽的過程中,熟悉未來又是合作也是競爭對手,瞭解日後逐漸成形的大中華經濟圈,找尋最佳的市場利基。


轉自:http://www.my-formosa.com/?FID=74&CID=3662&category=5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poyu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