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28 中國時報  吳玉山

在昨天的五都選舉當中,雖然國民黨穩住了北中三都的市長席次,但是得票總數和過去相比,明顯地大幅滑落,一共輸給民進黨超過四十萬票。如果我們把一年前縣市長選舉和這次五都選舉的結果加總在一起,作為一年多後總統選舉的先行指標,會發現國民黨在普選票總數上已經明顯地落於民進黨之後,而這是總統大選中的決勝之點。從九十七年國會和總統大選國民黨大贏民進黨十五和十七個百分點,到兩次地方選舉國民黨盛極而衰,台灣的政治局勢已經有了非常大的轉變,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在慶幸自己勉強保住三都之餘,國民黨必須看到這個危機。

根據美國的經驗,通常當經濟表現差、又碰到期中選舉時,執政黨會失去選票,就像不久前美國的民主黨在期中選舉中大敗一樣,但這兩個因素在台灣並沒有那麼重要。我們可以比較一下現在和民國九十年的情況。當時扁政府第一次執政就面臨了台灣前所未有的經濟衰退,而在九十年底國會和地方選舉當中,民進黨的得票率卻大有斬獲持續向上。現在的國民黨也是面臨經濟危機,為什麼過去的經濟危機和期中選舉沒有傷到民進黨,現在卻會讓國民黨大量失血?

重點之一是馬政府追逐中間路線。自從上次總統選舉開始,馬團隊競選策略和施政主軸就是放棄藍營傳統訴求、淡化本身在國家定位上的立場,而以經濟表現來爭取中間選民支持。在競選時,由於中間路線降低了本身的意識形態色彩,因此可以稍減綠營的攻擊;由於不再挑動正名制憲的敏感神經,守住中華民國的基本立場,因此藍營如大旱之望雲霓;又由於描繪出以開放的兩岸政策來推動經濟發展的遠景,凸顯民進黨執政不力的缺失,因此能夠得到中間選民的青睞。

但是中間路線是一把雙刃之劍,它在競選時有用,但是在執政後卻逐漸暴露出其缺陷,成為造成綠興藍衰的一個主因。在中間路線之下,馬政府除了「凍結現狀」之外沒有其他的政治論述。這或可一時減緩國內的認同爭議,但是並沒有解決基本的國家定位問題。由於馬政府只是凍結了現狀,社會的「政治正確」還是停留在民進黨下台之時,「中國」、「台灣」的兩分法根深柢固,融合中華民國與台灣的政治論述並未建立。當台灣為了現實的經濟理由而和對岸大幅交往的時候,馬政府「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政策無法化解民眾對國家走向的深層憂慮,綠營的強烈反彈殆可預期。對於藍營而言,中間路線缺乏理想性與前瞻性,凸顯不出中華民國的核心價值,無法激動傳統支持者的熱情,更讓執政者喪失了和本身基本盤對話的能力。 

從累次認同和統獨的民調結果來看,馬政府上台後藍營的支持板塊出現了比民進黨時期還要大規模縮減,影響到基本盤勢。雖然中間選民意向不容易掌握,不過總體言,他們對執政者比較傾向於批評,因而是鐘擺效應的背後動力。對他們而言,兩年前高唱「我們準備好了」的國民黨是一股清新的力量,可以支持,但這兩年馬政府的執政實績與他們的期望有頗大的差距,所以逐漸偏向綠營,這在民調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來。

反對黨訴求中間路線是合理的,這也是此次民進黨較不凸顯意識形態爭議、努力將其政治形象溫和化的主因:他們可藉著國民黨執政失誤和吸引中間選票來得分,犯不著顯露出衝撞特性,讓對手有攻擊機會。有趣的是,國民黨也採取對其不利的中間路線,以為當年贏得總統和國會大選的策略在執政兩年後還是可以奏功。然自從馬政府執政以來,對於總統、行政院長和政府部會施政的滿意度鮮有超過百分之四十,這樣的基本態勢如何能夠支撐起以執政實績為主要訴求的中間路線?從去年以來兩次的地方選舉,及幾次補選,充分地顯露出這個路線的窘態。只走中間可以得天下,卻無法治天下。國民黨想要獲勝,必須要藍加中間,而這在沒有政治論述能力或不願採取政治立場的情況之下是做不到的。

在此次選舉之後,兩黨各自檢討,將來究竟會採取怎樣的路線?民進黨從谷底翻身,明顯地可以從中間路線得利,而國民黨也可以自行想像,認為只要經濟持續增長,不論所得分配如何惡化、貧富如何懸殊,中間選民還是會回籠,並仍以中間路線為二○一二年的總統大選定調。然而,總統與國會大選是不可能迴避國家的定位與未來的,負責任的執政者與反對黨也不能不提出自己在這些基本問題上的立場,以供選民抉擇。在面對民國百年、兩岸大通的歷史性時刻,不論雙方是否已經做好準備,考驗兩黨政治論述能力的時刻馬上就要到了。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特聘研究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poyu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