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02中國時報【本報訊】

此次五都選舉國民黨贏了三都,但得票數卻輸給民進黨四十餘萬票。此中雖然有大高雄楊秋興分票效應,但再怎麼低估,楊縣長總有個三○%的自力票源,故淨估算藍軍還是大輸十餘萬票。這樣的票數對馬英九的連任之路絕對是個警訊。為什麼會產生這個結果,實在值得主政者仔細分析檢討。

一個月前美國期中選舉歐巴馬所領導的民主黨慘敗,外界咸認為其原因是因為美國經濟復甦緩慢,失業率長期偏高,是經濟問題拖累了民主黨政府,但台灣的情況似乎卻不然。台灣主計處在選前數天公布了前三季的經濟成長率,部分拜去年基期數較低之賜,今年全年GDP成長率可能破十%,不但是廿年來新高,且在亞洲四小龍中亦為不俗。就失業率來看,十月降低至五%的表現也不算差,雖然背後有行政院種種短期就業方案的支撐,但總是比美國數據要好看太多。為什麼回春的景氣、穩定的兩岸關係,也無法反映在選票上呢? 

大體而言,馬政府的財經政策左看右看,就只有「亢龍有悔」一招,其大方向就是破除民進黨政府時代的鎖國,推動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將台灣正式融入全球化的大布局中。由於民進黨始終抵拒中國大陸,其操作一向是逢中必抗必反,故台灣雖然在其他面向迎接全球化毫不遲疑,唯獨對於西進大陸板塊躊躇不前。這雖然只是西進大陸的局部猶疑,但就台灣地緣而言,就形同全球布局的戰略破功。馬政府的政策恰好補此闕漏,對企業而言不啻使其面對的全球視野完整化,對總體經濟當然是一大利多。

但是前述對企業布局有利的總體政策,不必然與庶民的整體感受有任何關係。全世界所有國家的經驗都顯示,各國面臨全球化之後,都是大企業家獲利、不少弱勢勞工經常反受其害。也因為如此,全球化常使所得分配惡化、高技術人才與低技術勞工的薪資差距擴大。因此,雖然馬政府開放兩岸的總體政策方向正確,但顯然忽視了社會上不同群體之間的衝擊差異,未能有所補足。最明顯的事例,就是在政府開放兩岸經貿、迎向全球化之餘,又全開對企業家大幅減稅之門,一方面不敢觸碰資本利得稅,另一方面卻又大減營所稅、遺贈稅,在在使弱勢民眾感到相對受到剝奪。

簡言之,馬政府開放兩岸、簽訂ECFA的政策固然是大開大闔、氣勢宏觀,但卻忽略了局部防守,以致招式的洞隙清楚明白。如果台灣是一個極權國度,這樣的落差尚不致引發後遺症。但我們畢竟是民主國家,庶民的感受終究會在選舉投票時一一呈現,而馬政府僅執一端的財經政策,當然就得不到基層選民認同了。

開放兩岸、拋棄鎖國當然是我們衷心贊成的政策,但是政策越是格局宏大,就越要有可長可久的配套構思、顧慮周全,萬萬不能倉卒從事。以營所稅降至十七%為例,其既違反行政院已然做成之決策、又完全不顧慮中長期政府收支之平衡、更使大部分民眾徒生「照顧大企業」的反感。這樣的政策幾乎使台灣的租稅負擔率居全球最低,根本不可能承擔馬政府所想要照顧的社會弱勢支出,恐怕也在不少人心中種下了若干不滿的因子。部分政府官員思考單線而民粹,而總統府財經諮詢小組、行政院財經閣員都無法有所補正,結果當然令人遺憾。 

整體而言,馬政府的財經政策著重「兩岸開放」、「大幅減稅」兩項,但對於庶民福祉的提升,卻欠缺關照與論述。如果將經濟布局比喻為建房子,則當前的政策只有鋼架卻沒有牆面樓板,更不見內部裝潢規畫。這樣的財經格局大則大矣,但卻無血無肉,與庶民感受當然有距離。 

要振衰起敝,馬政府還有一年多的時間。屆時二○一二大選,倒不是誰當總統的問題,而是開放政策能否延續的問題。萬一失去江山再走鎖國回頭路,那就是台灣的悲哀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poyu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