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13 工商時報 【本報訊】

「本是佳偶天成的異國婚姻,驟然分手,竟然翻臉成隔岸叫罵的仇敵」,這正是宏碁前執行長蘭奇與老東家拆夥後的寫照。蘭奇打破沉默,砲轟台灣缺乏軟硬體整合人才,宏碁高層擔心「去台灣化」,以致影響公司全球化速度,因此他不想留下來管理「災難」。蘭奇不開口則已,一開口反而打破了外界對他創造「宏碁傳奇」的美好想像,更有助於理解宏碁董事會為何要鐵腕拔掉他的兵權。

宏碁近兩年坐穩台灣最有價值品牌王座,全球PC市佔率也曾坐二望一,集光環於一身的蘭奇,遂被視為「外來和尚會念經」的典範。因此,當宏碁決定在「愚人節」撤掉蘭奇的執行長頭銜,不僅外資大量賣股以示「抗議」,奉蘭奇為企業改造教本的管理學者也痛批宏碁「大開全球化倒車」。

然而,蘭奇並非在權力顛峰被董事會趕下台的第一人,宏碁頭號敵人惠普的前董事長兼執行長賀德去年8月即因私德問題被逼退。論戰功彪炳,賀德絕對不輸蘭奇,何以賀德下台,沒人批惠普是開全球化倒車,蘭奇下台,宏碁就該承受反全球化罵名?難道台灣企業必須大量採用洋兵洋將,才算全球化? 

義大利籍的蘭奇,當年靠著打下歐洲江山,為自己贏得宏碁執行長的尊榮。宏碁為了這位外籍CEO,成立歐台雙總部,全員改採英語溝通,連董事長王振堂在外人面前,也常以「蘭奇公」尊之,可謂禮遇周全。但是蘭奇在歐洲吃得開,到了美國與中國市場卻無法揮灑自如,也是不爭事實,充分顯示洋將的「全球化」經驗有時而窮。 

當蘭奇還以惠普為宏碁最大敵人之際,殊不知鷸蚌相爭,美商蘋果挾平板電腦iPad強威,正等著坐收漁利。蘋果創辦人兼執行長賈伯斯的曠世奇才,顛覆了資通訊(ICT)世界的既有遊戲規則,令無數英雄折腰,蘭奇也不是中箭第一人。在手機業叱吒多年的諾基亞前執行長康培拉去年9月即被微軟出身的艾洛普取代。艾洛普上台後最大的政績,就是促使諾基亞與微軟合作,冀望微軟「軟功」加持,能保住諾基亞的龍頭地位。

換言之,面對數位匯流新時代,所有硬體起家的ICT業者要跨界圖存,都必須厚植軟硬兼施的實力。因此,「以軟補硬」幾乎是業界共識,並非蘭奇的洞見,也不是宏碁特有的轉型問題。

微妙的是,蘭奇將「宏碁想在新世界稱王,就要在軟體、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觸控等領域投資」,當成個人的前瞻遠見,卻把相關產品延誤推出,歸咎於「台灣沒有軟硬體整合人才」、「高層堅持把決策、產品開發、營運放在台灣」。 

身為負決策全責的CEO,蘭奇這樣的說法有欠擔當,也與事實有相當落差。按宏碁對外說法,過去3年,宏碁在蘭奇主導下,一心想扳倒惠普,智慧型手機事業缺乏有效進展,公司的庫存與應收帳款也出現問題;更有甚者,財報連兩季失準,以致失信於法人。

「失信」,無疑是壓垮蘭奇政權的最後一根稻草!熟悉宏碁分家史的人都知道,10年前泛宏碁集團分為A(宏碁)B(明基)W(緯創),以黑馬姿態掌管宏碁品牌的王振堂,為了宣示分家決心,取信於台灣代工廠,不惜拉高分貝與BW畫清界線。一路走來,王振堂「君無戲言」,因此宏碁去年第4季與今年第1季財測連失準頭,就顯得非比尋常,也導致蘭奇必須下台負責的後果。 

不管蘭奇是「因為不想管理災難」而主動去職,還是「管理無方」而被迫去職,都顯示跨國管理文化磨合的高難度。當年明基企圖併西門子手機部門不成,反而惹上一身腥;宏碁「王蘭配」10年反目成仇,迄今餘波盪漾,也與蘭奇的「洋將優越感」有關。

這種「洋將優越感」令蘭奇覺得宏碁今日的成功是自己的功勞,而不是團隊合作的成果。因此,他才會嗆聲:「幾年後大家就會知道究竟誰錯了。」其實,蘭奇終究無法證明誰對誰錯,因為他不可能主導另一個對照版本。可以確定的是,一個唯我獨尊、不願融入組織的CEO,對組織發展而言,「既是錯誤也是災難!」 

至於「去台灣化」才能全球化,則根本是個假議題。台積電全球總部就在台灣,照樣將西學發揮到淋漓盡致,有人會批評它不夠國際化嗎?由此看來,領導者的國籍的確不重要,重要的是遠見與執行力!

誠如本報日前評論所言,「台灣不缺軟體好手,缺賈伯斯」。台灣科技業過去太仰賴Wintel(微軟+英特爾)的加法哲學,卻還不太擅長賈伯斯創造的「軟硬合體」減法哲學,在數位匯流時代經營品牌,換腦袋勢在必行。

全球科技業界,有太多的蘭奇,卻只有少數賈伯斯。因此,包括宏碁在內的科技品牌,應該以蘋果的減法創新為師,卻不必也不太可能複製蘋果的成功。對宏碁而言,三造要成功,不怕沒有蘭奇,順時應勢,行穩致遠,才是上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poyu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