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05 中時副刊【李根芳(師大翻譯所副教授)】
就某個意義上看來,這部精彩豐富的小說,有幾分像是對昔日平面媒體風光叱吒的無盡鄉愁,筆鋒下充滿感情。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把這部作品看做是當代世說新語或都市男女浮世繪,無論時間如何流轉,媒體形式如何改變,我們總是哀愁著類似的哀愁,歡喜著相近的歡喜。我想,作者瑞奇曼是真心愛著報社工作的。
《我們不完美》全書分成11章,以一家設在羅馬的國際報社為舞台,故事便由報社各部門人物輪番上陣,搬演出不同時空地點、不同世代族群的喜怒哀樂。11個章節分開來看,可以看作是獨立的短篇故事,比較特別是,每一章首先是現在式事件一一上場,緊接著是以斜體字出現的過去式點滴登台。在這樣的時空交錯、字體對比下,我們了解到這家二流國際英文報社的誕生背景:50年代,成功的美國企業鉅子為了心愛但無緣在一起的女人來到羅馬辦了報社,但是在「富不過三代」的魔咒,以及大時代的改變、網路急遽改變媒體通訊模式等「內憂外患」下,這家報社終於難逃收場的命運,各方人物也就四散紛飛。
網路的出現,確實令平面媒體大受打擊。即時性、互動性和不受篇幅限制是電子新聞的優勢,更能滿足讀者需求,於是報紙訂戶大幅減少,廣告收益急遽下滑,終於難以為繼。這是全球報業共同面臨的困境,毋怪乎全球各大報業紛紛開啟電子報的疆土。小說一開場就以年邁的巴黎特派員洛伊拒絕使用電腦發稿,最終不得不走上退休一途,似乎也預示了資訊科技勢不可擋的力量。
瑞奇曼選擇這樣的角色開場,或許有其象徵意義,「那美好的一仗,我們曾經打過」。雖然洛伊未必是多敬業的記者,但他畢竟曾享有風光美麗的過去,見過報業輝煌騰達的一面。除了特派記者外,輪番上場的還有各懷鬼胎的訃文記者、財經記者、文字編輯,精明幹練的總編和財務長等,但我最喜歡的是讀者歐奈菈的故事。她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在21世紀的今天,小心翼翼、一絲不苟地讀著1994年的報紙。她拒絕閱讀1994年4月24日的報紙,彷彿透過這樣的儀式,她就可以否定人生中一些她不願意接受的真相。最終,她還是得面對自己,在打開心結之後,她接受現實,也在一夜之間,在報紙的漫天飄落中,從1994年來到2007年,這段描述簡直有些超現實的況味,想像那畫面竟有一種淒美之感。
這是36歲的瑞奇曼的第一部小說,美國小說家克里斯多夫.巴克利在《紐約時報》書評說,他有幾分憐惜瑞奇曼,一出手就如此不凡,接下來的創作門檻可就高了。報社裡特有的緊張壓力與工作節奏,透過他的簡潔敘事及精準用字,讓讀者能從字裡行間感同身受。而多線進行的敘事、豐富有趣的對白,鮮明地勾勒出每個人物的性格,如同美國導演羅伯特.阿特曼的剪接風格,人物輪番上場,各自有各自的歡喜哀傷、勾心鬥角、小奸小壞。不過,瑞奇曼寬容多情,因為我們不完美,我們希望從新聞、從小說裡,看到真真假假的人情世故。別忘了,在英文裡,小說「novel」這個字是從法文來的,原本就有「新聞」、「故事」的意思。即便生死離別,即便樓起樓塌,一切終將消逝。而畢竟,因為不完美,所以有同情。
- Nov 05 Sat 2011 20:45
書 評-且看它,樓起樓塌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