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01 01:11 中國時報 【王健壯】

 這次總統大選好像在選農委會主任委員,總統候選人雖然都不是農業專家,但他們這幾個月針鋒相對的卻多數都是農業議題,老農、柿農忽然都成了選戰寵兒。

 農業是弱勢產業,農民也是弱勢階層,總統候選人關懷弱勢乃是應為當為,但從這幾個月的記錄來看,農民雖因候選人的「忽然關懷」而「忽然獲利」,例如政客加碼老農津貼一千元,以及政客大量採購柿子數萬公斤等等,但農民其實祇是短期獲利,而且是有限獲利,等到季節過去,收成季節過去,以及選舉季節過去,政客又會忽然離農而去,下次再見將是四年之後。

 更嚴重的是,政客對農業與農民不但是忽然關懷,也是孤立關懷,把農業與農民孤立於台灣整體經濟之外,全球經濟風暴之外,以及兩岸未來關係之外,好像山雨欲來的下一波世界經濟風暴與台灣無關,下一階段的兩岸關係與台灣尋找農業活路也無關一樣。

 總統是大位,要選總統的人應該「想大的」、「談大的」也「比大的」,總統候選人如果祇忽然並且孤立關懷老農津貼該加多少,或者柿子價格究竟一斤幾元,那是以假議題混淆真議題,也是以小議題冒充大議題,不但把總統職位選小了,更把農民當成了用後即棄的鬥爭籌碼。

 總統候選人該想、該談也該比的是:除了忽然補貼與忽然採購外,還有什麼長期性的、制度性的,甚至未來性的政策可做或該做?例如柯林頓當年選總統時,他的對手大談減稅討好選民,但他談的卻是政府再造以減少龐大預算支出;他的對手主張補助救濟失業,他談的卻是以教育改革根本解決失業問題。

 換句話說,所謂「談大的」並非表示非「大議題」不談,候選人如果能把單一議題放進大圖像裡去談,談得全面一點、結構性一點或者長期性一點,而不祇是在蝸牛角上爭鋒,或者在棋盤上搶攻一角一隅的得失,這就是想大的、談大的與比大的。

 選舉還剩下四十多天,總統候選人如果想證明他們在想大的也比大的,就該從第一場辯論會開始,向選民證明他們不是好施小恩小惠,也不是陷於小恩小怨、小是小非而難以自拔;同台辯論王見王,哪個候選人想大談大也比大,立馬見真章。

 研究選舉的人都知道,如果候選人之間的差距太大,辯論會的勝敗通常不會影響選局變化,例如台灣首次總統民選時,李登輝雖然拒絕跟其他候選人同台辯論,但結果他仍然勝選,陳履安雖然辯論表現最佳,卻仍然慘敗。

 但在候選人差距接近的選舉中,辯論會成敗卻往往會成為選戰勝負的轉捩點,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除非自己或對手在辯論時發生重大失誤,否則辯論會的結果很難改變選民的最初支持傾向,基本盤的死忠票也不至於出現流失,但對於贏取未表態選民的支持,辯論會卻有關鍵影響作用。

 在投票前仍然遲未表態的選民,其中不是投票意願不高者,就是沒有太強政黨傾向的獨立選民,但特定候選人在辯論會的特殊表現,卻可能激發疏離選民的投票意願,也很可能爭取到獨立中間選民的靠攏。

 這次總統大選打到現在,藍綠陣營候選人的差距越打越近,近到幾乎僅在民調誤差範圍內,但迄今在各項民調中未表態的選民卻仍有兩成左右,「三家分晉」的結果,藍綠候選人誰分得較多,誰當然就是最後贏家。

 但這些未表態選民究竟關心什麼?從負面表列來說,他們之所以迄未表態,代表他們的投票傾向並不會受到類似米酒、柿子或賭盤大亨等議題影響,也就是說,如果候選人在辯論時又重炒這些話題,將很難得到這些選民的支持;他們關心的是正面論述,而非負面攻擊;是未來的藍圖,而非過去的總結;是可行的政策,而非空洞的修辭,這才是他們關心議題的正面表列。

 總結一句話:蔡英文與馬英九必須把兩成左右未表態選民,當成他們在辯論時的訴求對象,想他們所想,「進入他們的腦袋」,甚至變成他們的一分子,才有可能拿到他們的選票;吃太多柿子跟喝太多米酒一樣,都無助於最後的勝選。

 (作者為中國時報前社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poyu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