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2-01-18 01:13 中國時報 【彭作奎】

 這次大選,各方爭取農民選票,但談的都是短期的私經濟問題,如果菜產銷失衡、老農津貼等。若干關係台灣農業永續發展結構性問題,如農地政策與兩岸農業交流等議題,卻為各黨派迴避。馬總統既已連任成功,個人建議馬總統應放手一搏,大刀闊斧地推動改革,不要再讓農地政策問題蠶食台灣生態環境與糧食安全。 

 二○○○年《農發條例》修正案,放寬農地分割限制與農宅興建資格後,「潘朵拉的盒子」已被打開,優良農田大量流失。宋主席在總統候選人辯論時指出,「現在看到土地分割嚴重性,五年之內台灣宜蘭可能沒有完整耕地,十年之內北台灣將沒有完整耕地」,絕非危言聳聽,並須正視。

 根據統計,十年來台灣的耕地已有相當於約一七七○座大安森林公園的耕地消失。其中有相當於十五個台北市信義區的面積,拿去蓋住宅與農舍,嚴重破壞糧食生產基地,其所造成的嚴重性已在大選期間一一被披露。台灣糧食自給率只有三二%,遠比日本的四○%少,比美國一二○%、法國二○○%少得更多,在全世界面臨糧食缺乏之時,的確令人擔憂。

 去年馬總統在全國糧食安全會議時宣示,希望在二○二○年把我國糧食自給率提高到四○%。雖只增加八個百分點,但難度卻非常高,因為台灣出現「過剩與不足」並存的低糧食自給率的結構性問題。台灣要提高糧食自給率,必須先從維持現有優良農地面積,及活化休耕稻田,並增加境外需求為首工作。

 因此,修訂《農發條例》及《農民住宅興建辦法》是維護農地的重要措施。依據現行辦法,用來蓋「豪華別墅」與「狗籠住宅」的農地,仍為農地,造成登記為農民的人數持續增加,但農地卻悄悄的流失。換言之,台灣的農地一直被蠶食減少而不自覺,嚴重影響農作生產「數量與質量」。假如此一政策不改,農委會所追求的安全農業與農業無毒島的政策都將淪為口號。

 為了農業永續發展、糧食安全,政府相關部門應立即採取停止或廢止現行農宅興建辦法的實施,以維護優良農地。購買農地未依規定使用者抽取農地佔用稅,凍結已新購農地興建農宅三至五年,讓相關部會修訂《農發條例》,以免曠日廢時修法程序,造成農地持續流失。

 政府應積極調整農業結構政策,活化休耕稻田。政府應輔導小農建立「訂單農業」,獎勵現有農民與農企業契作生產,讓小農成為農企業的衛星農場,解決農業產銷問題。對於以投入大量資本與高科技的農業,如設施農業,植物工廠等利用生物科技,環控及自動化等技術與設備來打破季節、空間界限的農業,政府應改善農企業投資環境,提供租稅誘因,讓農企業生產精緻農產品。更重要者,應積極擴展大陸農產品市場,改善台灣農業生產結構與升級。當前台灣對大陸農業策略太過防衛性,尚無全面戰略,無法使台灣農業優勢最大化。

 雖然台灣與大陸已簽署ECFA協定,但台灣農產品在大陸銷售尚處於培育和發展階段,要形成穩定行銷管道和消費群體,尚須相當長的時間。政府加速克服台灣農產品銷售至大陸的行銷通路與運輸瓶頸,逐步探索建立更符合兩岸特點與兩岸利益的合作機制與模式。從現在滯銷採購轉變為常態性的直接採購,讓與大陸的貿易合作能活化台灣農地利用與改善農業生產結構。

 另外,農業部門不應排除於ECFA之外,宜建立常態化的互助和協商機制,促進兩岸農產品貿易機制化,以為加入ASEN+N所衍申出的FTA作準備。
 

(作者為亞洲大學講座教授、台灣農村發展規畫學會理事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poyu324 的頭像
    lupoyu324

    something

    lupoyu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