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2-01-18 01:12 工商時報 【本報訊】 

 馬英九總統在上周末的第13屆總統大選中辛苦勝出,得以啟動其「黃金十年」的第二階段改革大計。誠如他自己所說,在第二個任期雖然沒有爭取再連任的壓力,卻有爭取歷史定位的壓力。我們肯定馬總統能夠站在歷史的高度,自我期許在其第二個任期,執政團隊不只要能肆應內外情境迫人而來的各種危機與挑戰,更要有足夠的視野,傾注於營造國家得以永續生存發展的情境機制。更精準的來講,國人所寄望於馬總統者,不只在於能夠解決當下所面臨的危機,能夠端出亮麗的政績數據,更期待也能針對中長期的政策議題,不論是少子化、老齡化,抑或社會福利照護體系之完整建構等,也都能有更為前瞻與周延的因應。

 在這些領域,政府的政策作為由於不容易收到立竿見影之效,因此往往無法受到有任期限制,尤其是有連任壓力的民選首長足夠的重視。於今,我們總算看到馬總統自陳於第二個任期在意的是歷史留名的問題,因此面對這些中長期發展議題,未來新執政團隊的作為或是不作為,自然也就成為檢視、論斷馬總統歷史定位以及功過的重要指標了。

 在眾多涉及國家能否永續生存發展的政策議題中,我們認為有關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大潮之下,政府要如何積極回應無疑已成為重中之重的課題。其中的道理其實彰明昭著,一方面這個課題有別於少子化、老齡化等政策議題,只是個別國家單獨存在的內部社會結構失衡問題,來勢洶洶的全球氣候變遷則不只讓地球村的任何一個國家地區都無法獨善其身,同時諸如「京都議定書」等國際性規範所設定的節能減碳指標也將不容任何一個國家地區置身事外。另方面單就台灣自身的處境與近年來的經驗教訓來看,同樣也不容政府與社會大眾持續的麻木無感。以言處境,台灣地狹人稠,乃地質敏感與天然災變多發地區;再從經驗教訓來看,近年來極端氣候所造成的重大災變幾乎無年無之。凡此,具體凸顯環境議題所帶來的嚴峻挑戰,亟待馬政府在其第二個任期中積極做出更強而有力且周延的因應對策。

 談到對環境議題的重視,特別是在知識階層,其實已經成為顯學。遠的不談,單在去年底,中央研究院「因應氣候變遷之國土空間規劃與管理政策」研議小組,就由副院長彭旭明、召集人劉兆漢院士與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劉紹臣三人出面,在公開記者會中大聲疾呼立法院應儘速通過包括國土計劃法、海岸法與國土復育條例等所謂「國土三法」的立法,以及建議政府應全面進行自然危險地區調查與自然災害風險評估,落實國土保育區之劃設並加強分區管理,建立合理的國土保育補償機制,確立流域管理組織與制度,以及主張今後的開發環評應納入氣候變遷風險評估與減災措施。

 綜觀中研院研議小組的這些建議事項,不只專業的環保團體與學者專家也都有相近的看法與主張,我們注意到包括行政院經建會、工程會、環保署等單位,也都分別研議出「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省碳行動方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計畫」等林林種種的對策方案,顯示針對環境變遷所帶來的衝擊,以及必須從國土規劃的上位計畫入手,全盤檢討策定方案對策,公平來說政府相關主管部會也並非全無作為。

 然而問題的癥結就在於,政府部會的作為顯然仍難跳脫各自為政缺乏橫向溝通連繫的整合性作為,另外則還包括立法怠惰貽誤時機、環境保護面對經濟開發仍居下位、國土規劃難敵財團圈地套利等等諸多罩門。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可以說有關環境變遷的議題,現階段充其量只是在知識階層獲致共識而已,在行政體系的跨部會之間則顯然尚未形成共識,當然更遑論行政與立法部門之間,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乃至於公部門與民間企業界間,以及社會的不同階層大眾之間,以環境優先,對環境友善的「台灣共識」顯然尚未能形構完成。

 馬總統在意歷史定位,兩岸的和平穩定發展,與台灣的主權尊嚴維護自然不容輕忽,但只有營造可持續發展的情境,才能落實土地正義和世代正義,也才能真正成就馬總統的歷史令名,我們更期待馬總統切勿河漢斯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poyu324 的頭像
    lupoyu324

    something

    lupoyu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