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13 02:34 pm
|
為加速產業結構調整,服務業將「由內往外」發展。經濟部長施顏祥透露,推動服務貿易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經濟部擬成立服務輸出推動專案辦公室,以「整案輸出」的方式協助國內服務業往海外發展,最快下半年開始運作。
施顏祥說,服務業國際化是重要工作,一是把人帶來國內消費,二是服務業到海外經營。像是85度C在大陸展店後又進軍美國、摩斯漢堡和東元合作到廈門設店、鼎泰豐在日本與大葉高島屋合作。他認為,服務業外銷的契機在於兩岸關係和諧,假如沒有大陸當基地,服務業要發展國際化比較困難。施顏祥說,一旦服務業邁向國際化,佔GDP的比重也會逐步拉高。他希望服務貿易能逐年提升,提升速度比貨品貿易更快。目前貨品貿易已做得相當好,但服務貿易成長空間很大,成長率應該會更高,目標希望有一部分服務貿易能在2020年達到目前的double以上。
施顏祥說,服務業一向是往內看,現在要開始往外看,全世界服務外銷最多的國家是美國,做得很成功,香港近幾年轉型也很快,將製造業移到華南,香港則變成服務基地,包含物流、律師、會計師等專業服務,都是可學習對象。
面對中、韓的國家產業政策,台灣產業政策如何與之抗衡?施顏祥認為,各有特色,台灣是中堅企業與中小企業彈性大,因應環境變動能力強,創意能力高,很具競爭性,而且採國際分工,和韓國垂直整合做法不同。
以面板為例,韓國三星、LG有自己的面板廠,我們則定位在國際品牌的供應商,雖然不像垂直整合這麼直銷有效,但這牽涉到產業結構問題,必須回到一個問題:台灣是否要發展垂直整合體系?他認為台灣地方有其發展環境,以國際分工為主,是幾十年發展出來的結果,想走垂直整合不是不可能,但需要很長的時間。
至於台灣自有品牌,他相當有信心。「我們看三星很大,但別忘了我們很多行業也都有不同品牌」,他說,相較於韓國只有幾個大品牌,台灣很多中型的多元化品牌,如HTC、法蘭瓷,以及在紡織、餐飲等領域,都有其利基,創造了許多中堅品牌,成了我們很具特色的產業結構。
全文網址: 經長專訪╱看好服務業 盼佔GDP比重提升 | 經濟要聞 | 財經產業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6897252.shtml#ixzz1mGvUG39m
Power By 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