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12-09 01:39 中國時報 【王美玉】
總統府資政徐立德(右圖左,本報資料照片)日前來訪,他目前擔任財團法人孫運璿基金會董事長,今年是孫運璿資政(右圖右)100歲紀念,面對當前台灣政治對立、經濟停滯、朝野內耗感到十分憂心,說到激動處幾近哽咽。他說在孫運璿那個年代,一個基層工程師出身的公務員,一路當到行政院長後中風倒下,仍然無怨無悔的精神與年代,雖然已經過去,卻是值得我們去珍惜、追思、再設法找回當年的打拚勇氣與毅力。徐立德說,眼見全球化激烈的競爭、區域經濟的整合已經形成,亞洲國家一直往前跑,但台灣卻因為政治太對立,很多政策只是空談根本無法推動,政治人物樂在其中,苦的卻是人民,還有媒體負面報導太多,新聞很多卻看不到台灣拚鬥的精神與方向。他拜託《中國時報》,基金會即將在12月13日推出紀念孫運璿100歲的活動,希望多報導一些孫運璿這位當年推動台灣基礎建設,開創台灣經濟奇蹟的推手,一方面讓年輕讀者認識那個政府上下一心拚經濟的年代,一方面給基層的公務員重拾應有的使命感與鼓勵,大家一起為台灣再努力。
孫運璿基金會是由企業界人士、孫先生的老友和部屬所創立,基金會認為優秀的公務員平時獲得的掌聲不多,但是如果可以培養有遠見、有執行力、肯負責的公務員,就像當年從基層做起的孫運璿一樣,一生努力貢獻國家,台灣一定可以突破發展階段中各種困難和挑戰。因此基金會一開始是以表揚優秀的公務員為主,提供高額的獎金送他們出國進修考察,在公務員眼中是等同美國艾森豪獎學金一樣,備受重視。後來也擴及到公共政策的研究,希望透過理性、前瞻性的討論,提供政府施政的參考,以提升台灣的實力。
年輕人或許對這位前行政院長並不熟悉,但是他卻是在台灣最艱困的年代,和一群專業菁英,專心為台灣打拚未來,打造台灣的經濟奇蹟。他們是尹仲容、李國鼎、俞國華、趙耀東、費驊等人,協助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突破兩次石油危機,對抗通膨,穩定和美國斷交的危局,帶領台灣走出政治困頓,走過經濟發展的關鍵時刻。
孫運璿是學電機,曾經奉派到美國學習水力發電,台灣光復後,日本撤走台電3000多名工程人員,並預言台灣在3個月後會陷入一片黑暗,當時擔任台電處長的孫運璿奉命搶救台灣電力,他招募人力,訓練新血,全面投入復電工程,5個月後全台80%恢復供電,讓日本人跌破眼鏡。從基層做起,到升任台電總經理,「孫工程師」親自帶領台電員工走遍台灣的深山、偏鄉架設電線,普及電力,成功領導台電的經驗,受到國際矚目。1964年世界銀行聘請他到奈及利亞擔任奈電總經理,協助當地建設發電系統,他待了3年才回國。任職台電時,一步一腳印的付出,育有4個孩子的孫運璿把台電形容是他的「第5個孩子」。
孫運璿的能力受到肯定,先後出任交通部長、經濟部長,那時台灣的處境十分艱辛。擔任交通部長時規畫中正機場、北迴鐵路、南北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是當年策畫國家十大建設的靈魂人物。出任經濟部長時,台灣退出聯合國、面臨石油危機等重大衝擊。他克服困難成立工業技術研究院、新竹科學園區,更重要的是和李國鼎決定派人出國學習,並決定發展積體電路,也才有今天的台積電、聯電,造就了台灣電子工業。因此外界形容工研院是他的「第6個孩子」。
1986年作家丘秀芷曾經訪問中風後的孫運璿,除了懷念當年在台電工作的日子外,他念茲在茲的是人文建設做得太少、太慢。其實,文化部的前身文建會是孫運璿擔任行政院長時一手成立的,國家音樂廳、國家戲劇院也是由他主導落成。丘秀芷曾經在孫運璿過世時感慨的寫出他從電力工程師、經濟部長到行政院長之後,也不忘著手文化建設,雖然稍晚了,因此呼籲不要忘了「老院長的第7個孩子─文化建設」。
孫運璿是1978年5月出任行政院長,那是蔣經國主政的年代,台灣處於戒嚴時期,國會尚未改選,媒體沒有開放,言論受到箝制,缺乏制衡的力量,也是行政權獨大的年代,或許大家可以說當然行政效率特別好。但是他擔任行政院長半年後我們和美國斷交,兩岸關係是高度的對峙,國家面臨變局時,他領導台灣創造奇蹟,讓我們這一代有了幸福感。現在台灣民主化了,媒體也開放了,卻是極端的對立,如何在分裂的台灣中,為我們的下一代找到出路是在紀念孫運璿時,我們感到最沉重的責任。
- 2013-12-09 01:39
- 中國時報
- 【王美玉】
總統府資政徐立德(右圖左,本報資料照片)日前來訪,他目前擔任財團法人孫運璿基金會董事長,今年是孫運璿資政(右圖右)100歲紀念,面對當前台灣政治對立、經濟停滯、朝野內耗感到十分憂心,說到激動處幾近哽咽。他說在孫運璿那個年代,一個基層工程師出身的公務員,一路當到行政院長後中風倒下,仍然無怨無悔的精神與年代,雖然已經過去,卻是值得我們去珍惜、追思、再設法找回當年的打拚勇氣與毅力。
2013-12-09 01:39 中國時報 【王美玉】
總統府資政徐立德(右圖左,本報資料照片)日前來訪,他目前擔任財團法人孫運璿基金會董事長,今年是孫運璿資政(右圖右)100歲紀念,面對當前台灣政治對立、經濟停滯、朝野內耗感到十分憂心,說到激動處幾近哽咽。他說在孫運璿那個年代,一個基層工程師出身的公務員,一路當到行政院長後中風倒下,仍然無怨無悔的精神與年代,雖然已經過去,卻是值得我們去珍惜、追思、再設法找回當年的打拚勇氣與毅力。
徐立德說,眼見全球化激烈的競爭、區域經濟的整合已經形成,亞洲國家一直往前跑,但台灣卻因為政治太對立,很多政策只是空談根本無法推動,政治人物樂在其中,苦的卻是人民,還有媒體負面報導太多,新聞很多卻看不到台灣拚鬥的精神與方向。他拜託《中國時報》,基金會即將在12月13日推出紀念孫運璿100歲的活動,希望多報導一些孫運璿這位當年推動台灣基礎建設,開創台灣經濟奇蹟的推手,一方面讓年輕讀者認識那個政府上下一心拚經濟的年代,一方面給基層的公務員重拾應有的使命感與鼓勵,大家一起為台灣再努力。
孫運璿基金會是由企業界人士、孫先生的老友和部屬所創立,基金會認為優秀的公務員平時獲得的掌聲不多,但是如果可以培養有遠見、有執行力、肯負責的公務員,就像當年從基層做起的孫運璿一樣,一生努力貢獻國家,台灣一定可以突破發展階段中各種困難和挑戰。因此基金會一開始是以表揚優秀的公務員為主,提供高額的獎金送他們出國進修考察,在公務員眼中是等同美國艾森豪獎學金一樣,備受重視。後來也擴及到公共政策的研究,希望透過理性、前瞻性的討論,提供政府施政的參考,以提升台灣的實力。
年輕人或許對這位前行政院長並不熟悉,但是他卻是在台灣最艱困的年代,和一群專業菁英,專心為台灣打拚未來,打造台灣的經濟奇蹟。他們是尹仲容、李國鼎、俞國華、趙耀東、費驊等人,協助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突破兩次石油危機,對抗通膨,穩定和美國斷交的危局,帶領台灣走出政治困頓,走過經濟發展的關鍵時刻。
孫運璿是學電機,曾經奉派到美國學習水力發電,台灣光復後,日本撤走台電3000多名工程人員,並預言台灣在3個月後會陷入一片黑暗,當時擔任台電處長的孫運璿奉命搶救台灣電力,他招募人力,訓練新血,全面投入復電工程,5個月後全台80%恢復供電,讓日本人跌破眼鏡。從基層做起,到升任台電總經理,「孫工程師」親自帶領台電員工走遍台灣的深山、偏鄉架設電線,普及電力,成功領導台電的經驗,受到國際矚目。1964年世界銀行聘請他到奈及利亞擔任奈電總經理,協助當地建設發電系統,他待了3年才回國。任職台電時,一步一腳印的付出,育有4個孩子的孫運璿把台電形容是他的「第5個孩子」。
孫運璿的能力受到肯定,先後出任交通部長、經濟部長,那時台灣的處境十分艱辛。擔任交通部長時規畫中正機場、北迴鐵路、南北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是當年策畫國家十大建設的靈魂人物。出任經濟部長時,台灣退出聯合國、面臨石油危機等重大衝擊。他克服困難成立工業技術研究院、新竹科學園區,更重要的是和李國鼎決定派人出國學習,並決定發展積體電路,也才有今天的台積電、聯電,造就了台灣電子工業。因此外界形容工研院是他的「第6個孩子」。
1986年作家丘秀芷曾經訪問中風後的孫運璿,除了懷念當年在台電工作的日子外,他念茲在茲的是人文建設做得太少、太慢。其實,文化部的前身文建會是孫運璿擔任行政院長時一手成立的,國家音樂廳、國家戲劇院也是由他主導落成。丘秀芷曾經在孫運璿過世時感慨的寫出他從電力工程師、經濟部長到行政院長之後,也不忘著手文化建設,雖然稍晚了,因此呼籲不要忘了「老院長的第7個孩子─文化建設」。
孫運璿是1978年5月出任行政院長,那是蔣經國主政的年代,台灣處於戒嚴時期,國會尚未改選,媒體沒有開放,言論受到箝制,缺乏制衡的力量,也是行政權獨大的年代,或許大家可以說當然行政效率特別好。但是他擔任行政院長半年後我們和美國斷交,兩岸關係是高度的對峙,國家面臨變局時,他領導台灣創造奇蹟,讓我們這一代有了幸福感。現在台灣民主化了,媒體也開放了,卻是極端的對立,如何在分裂的台灣中,為我們的下一代找到出路是在紀念孫運璿時,我們感到最沉重的責任。
- 中國時報
- 【王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