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顯示器
,或稱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
為平面超薄的顯示設備,它由一定數量的彩色或黑白畫素組成,放置於光源或者反射面前方。液晶顯示器功耗很低,因此倍受工程師青睞,適用於使用電池的電子設備。

每個畫素由以下幾個部分構成:懸浮於兩個透明電極(氧化銦錫)間的一列液晶分子,兩個偏振方向互相垂直的偏振過濾片,如果沒有電極間的液晶,光通過其中一個過濾片勢必被另一個阻擋,通過一個過濾片的光線偏振方向被液晶旋轉,從而能夠通過另一個。

液晶分子本身帶有電荷,將少量的電荷加到每個畫素或者子畫素的透明電極,則液晶的分子將被靜電力旋轉,通過的光線同時也被旋轉,改變一定的角度,從而能夠通過偏振過濾片。

在將電荷加到透明電極之前,液晶分子處於無約束狀態,分子上的電荷使得這些分子組成了螺旋形或者環形(晶體狀), 在有些LCD中,電極的化學物質表面可作為晶體的晶種,因此分子按照需要的角度結晶,通過一個過濾片的光線在通過液晶片後偏振防線發生旋轉,從而使光線能夠通過另一個偏振片,一小部分光線被偏振片吸收,但其餘的設備都是透明的。

將電荷加到透明電極上後,液晶分子將順著電場方向排列,因此限制了透過光線偏振方向的旋轉,假如液晶分子被完全打散,通過的光線其偏振方向將和第二個偏振片完全垂直,因此被光線完全阻擋了,此時畫素不發光,通過控制每個畫素中液晶的旋轉方向,我們可以控制照亮畫素的光線,可多可少。

許多LCD在交流電作用下變黑,交流電破壞了液晶的螺旋效應,而關閉電流後,LCD會變亮或者透明。

為了省電,LCD顯示採用復用的方法,在復用模式下,一端的電極分組連接在一起,每一組電極連接到一個電源,另一端的電極也分組連接,每一組連接到電源另一端,分組設計保證每個畫素由一個獨立的電源控制,電子設備或者驅動電子設備的軟體通過控制電源的開/關序列,從而控制畫素的顯示。

檢驗LCD顯示器的指標包括以下幾個重要方面:顯示大小,反應時間(同步速率),陣列類型(主動和被動),視角,所支持的顏色,亮度和對比度,解析度和屏幕高寬比,以及輸入介面(例如視覺介面和視頻顯示陣列)。

簡史

第一臺可操作的LCD基於動態散射模式(Dynamic Scattering Mode,DSM),RCA公司喬治·海爾曼帶領的小組開發了這種LCD。海爾曼創建了奧普泰公司,這個公司開發了一系列基於這種技術的的LCD。 1970年12月,液晶的旋轉向列場效應在瑞士被仙特和赫爾弗里希霍夫曼-勒羅克中央實驗室註冊為專利。 1969年詹姆士·福格森美國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學Ohio University)發現了液晶的旋轉向列場效應並於1971年2月在美國註冊了相同的專利。1971年他的公司(ILIXCO)生產了第一臺基於這種特性的LCD,很快取代了性能較差的DSM型LCD。

顯示原理

在不加電壓下,光線會沿著液晶分子的間隙前進而轉折90度,所以光可通過。但加入電壓後,光順著液晶分子的間隙直線前進,因此光被濾光板所阻隔。

液晶是具有流動特性的物質,所以只需外加很微小的力量即可使液晶分子運動,以最常見普遍的向列型液晶為例,液晶分子可輕易的藉著電場作用使得液晶分子轉 向,由於液晶的光軸與其分子軸相當一致,故可藉此產生光學效果,而當加於液晶的電場移除消失時,液晶將藉著其本身的彈性及黏性,液晶分子將十分迅速的回復 原來未加電場前的狀態。

透射和反射顯示

LCD可透射顯示,也可反射顯示,決定於它的光源放哪裡。透射型LCD由一個屏幕背後的光源照亮,而觀看則在屏幕另一邊(前面)。這種類型的LCD多用在需高亮度顯示的應用中,例如電腦顯示器PDA手機中。用於照亮LCD的照明設備的功耗往往高於LCD本身。

反射型LCD,常見於電子鐘錶和電腦中,(有時候)由後面的散射的反射面將外部的光反射回來照亮屏幕。這種類型的LCD具有較高的對比度,因為光線要經過液晶兩次,所以被削減了兩次。不使用照明設備明顯降低了功耗,因此使用電池的設備電池使用更久。因為小型的反射型LCD功耗非常低,以至於光電池就足以給它供電,因此常用於袖珍型計算器。

半穿透反射式LCD既可以當作透射型使用,也可當作反射型使用。當外部光線很足的時候,該LCD按照反射型工作,而當外部光線不足的時候,它又能當作透射型使用。

彩色顯示

彩色LCD中,每個畫素分成三個單元,或稱子畫素,附加的濾光片分別標記紅色,綠色和藍色。三個子畫素可獨立進行控制,對應的畫素便產生了成千上萬甚至上百萬種顏色。老式的CRT採用同樣的方法顯示顏色。根據需要,顏色組件按照不同的畫素幾何原理進行排列。

主動陣列和被動陣列

常見於電子錶口袋型計算機的以少量片段構成之LCD, 其各片段均具有單一電極接點。ㄧ個外部專用電路提供電荷到每一個控制單元。這種顯示結構 is unwieldy for more than a few display elements.

小型單色顯示器例如PDA上的或舊型筆記型電腦螢幕的被動陣列LCD即應用超扭轉向列 (STN) 或雙層超扭轉向列(DSTN)技術 (DSTN修正STN的色彩偏差問題). Each row or column of the display has a single electrical circuit. The pixels are addressed one at a time by row and column addresses. This type of display is called a passive matrix because the pixel must retain its state between refreshes without the benefit of a steady electrical charge. As the number of pixels (and, correspondingly, columns and rows) increases, this type of display becomes increasingly less feasible. 被動陣列LCD的特性為非常慢的反應時間及低對比

現行高解析度彩色顯示器,例如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會被添加到偏光板與色彩濾鏡上。每個畫素都有自己的電晶體,允許操控單一畫素。當一條列線路被開啟時,所有行線路會連接到一整列的畫素,而每條行線會有正確的電壓驅動,這條列線路會關掉而另一列被開啟。在一次完整的畫面更新運作中,所有列線路會依照時間序列被開啟。同等大小的主動陣列顯示器比起被動陣列顯示器會顯得更亮,更銳利,而且有短的反應時間。

品質控制

有些液晶螢幕面板中含有缺陷的電晶體,而造成永久性的亮點與暗點。跟IC不同的是,液晶面板即使有壞點依舊可以正常顯示,這也可以避免只因出現少數壞點而將比IC面積還要大多了的液晶面板丟棄形成浪費。面板製造商有不同的壞點判定標準。下表是目前IBM ThinkPad筆記型電腦產品線的最大容許壞點數。

解析度光點死點總數
QXGA(2048x1536)151616
UXGA(1600x1200)111616
SXGA+(1400x1050)111316
XGA(1024x768)889
SVGA(800x600)559

LCD面板比IC電路板更容易有缺陷,因為尺寸較大。譬如12吋的SVGA LCD 有八個缺點,而六吋晶圓只有三個缺點。但是, 134 of the 137 dies on the wafer 可被接受, whereas rejection of the LCD panel would be a 0% yield。由於製造商之間的激烈競爭,現時品質控制的標準已經提高。如果液晶螢幕擁有四個或以上的壞點是比較容易察覺到的,因此顧客可以要求更換新的一臺。 液晶螢幕的壞點位置同樣是不可忽略的。生產商常會因毀損像素在螢幕中央區域而降低標準。有些生產商則提供零壞點保證。

零功率顯示器

扭轉向列型(TN)液晶顯示面板. 垂直方向的偏振片極化入射光; 玻璃基版上带有氧化銦錫(ITO)的透明電極。透明電極的形狀,將決定開啟LCD電源後,光線不通過而顯示暗色的位址。垂直的條紋被蝕刻在基版上,這樣子液晶的排列方向,就會與偏振後的入射光同向; 扭轉向列型(TN)液晶; 帶有共同透明電極薄膜(ITO)的玻璃基版,水平的條紋被蝕刻在基版上,使液晶的排列方向成為水平; 水平偏向的偏振片,可以阻擋或使光線通過; 反射面將光線反射回觀察者。
扭轉向列型(TN)液晶顯示面板.
  1. 垂直方向的偏振片極化入射光;
  2. 玻璃基版上帶有氧化銦錫(ITO)的透明電極。透明電極的形狀,將決定開啟LCD電源後,光線不通過而顯示暗色的位址。垂直的條紋被蝕刻在基版上,這樣子液晶的排列方向,就會與偏振後的入射光同向;
  3. 扭轉向列型(TN)液晶;
  4. 帶有共同透明電極薄膜(ITO)的玻璃基版,水準的條紋被蝕刻在基版上,使液晶的排列方向成為水準;
  5. 水準偏向的偏振片,可以阻擋或使光線通過;
  6. 反射面將光線反射回觀察者。

2000年開發出零功率顯示器,可以在待機時不需要使用電力,但是這個技術目前無法量產。法國的Nemoptic公司開發出另一個零功率薄型液晶顯示技術,而該技術在2003年7月在台灣量產。此技術針對像是電子書和可攜式電腦這類的低耗能的行動裝置。零功率液晶顯示器也跟電子紙競爭。

 TFT LCD

TFT-LCD 即是thin-film transistor liquid-crystal display的縮寫(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為目前最新技術所製的液晶顯示器。詳見TFT的解釋。

外部連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poyu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