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晶體場理論(crystal field theory)是H. Bethe 和 J.H. van Vleck 於1929年首先提出的,它主要討論在晶場中,金屬離子的電子能級發生的變化。

晶體場理論的基本要點:
A)晶體場理論認為,配合物的中心(正)離子與配位體(負離子或偶極分子的負端)之間的化學作用力是純粹的靜電作用,就像離子晶體中的正,負離子借靜電作用結合一樣,帶正電的中心離子處於配位體的負電荷所形成的晶體場中,晶體場理論也因之得名。
B)晶體場理論認為中心離子價電子層中的d電子,會受到配位體所形成的晶體場的排斥作用,結果造成中心離子d軌道的能量發生改變,有些d軌道的能量相對升高,有些則相對降低,這就是d軌道的能級分裂。
C)配合物的空間構型不同,配位體所形成的晶體場也不同。中心離子的電子所受到的排斥也不同,結果也會造成不同情況的d軌道分裂。

晶體場理論最大的不足就是,沒有考慮共價鍵在配合物中的地位。配位場理論(ligand field theory)是晶體場理論的發展,它的實質是配位化合物的分子軌道理論。在處理配位體所產生的電場作用下的中心金屬原子軌道能級變化時,以分子軌道理論方法為主,並吸收晶體場理論的成果,闡明配位化合物的結構和性質。

價鍵理論、分子軌道理論以及配位場理論是量子化學描述分子結構的三大基礎理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poyu324 的頭像
    lupoyu324

    something

    lupoyu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