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柄谷行人談政治、倫理21
作者:柄谷行人
譯者:林暉鈞
出版:心靈工坊 2011 / 07

近年來,台灣學術界與東亞思想圈密切連結,日中韓批判型知識份子如子安宣邦、高橋哲哉、溝口雄三、孫歌、汪暉、白樂晴等,以出版品與來台講座的形式,匯入久受英美學界思考模式與內容主導的台灣學術圈,刺激了本地讀書人的理路和視野。

此一時刻的亞洲批判連結,有其鉅觀背景:冷戰架構瓦解、中國崛起、區域整合(比如歐盟或東協)、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全球化、從亞洲金融危機到華爾街次貸風暴等政經架構重組及歷史軌跡轉轍之下,台灣的思想和視角,在相應與相抗之間而生產迸發的轉變與切換。

此外,以私我閱讀經驗來說,此一轉向亦是冷戰體制下久受英美學術書寫格律與體裁所主導的台灣學界,晚近對於「文體─思想」(形式與內容其實無以分割、互為表裡)的反殖內省與重新擘劃。這些理論著作,不囿陷「點數論文」形制的催逼,以一種近似十九世紀、學術分工化/知識專業化之前的素樸文體和紮實質地,帶有「專書寫作」娓娓道來的餘裕,追問長久以來英美學術語彙所遮蔽排除的、與自身視角和身體密切關涉的、從腳邊土壤裡滋生旋即湮沒迄今的諸多基本問題,同時梳理自己思想脈絡中的傳統和典範(例如魯迅和陳映真),不再只苦惱怎麼操持西方理論、如何讓它們本土化/在地化。

以上述「文體/文本─思想/批判」角度觀之,法國哲學家德希達所代表的「後結構主義轉向左翼批判」,實為晚近這波「以亞洲作為方法」思潮的共通點。其中,柄谷行人是我認為最出色的一位。柄谷行人出身文學批評,以細讀夏目漱石小說來批判日本「現代/國語/國族文學」以及現代性的「顛倒」式暴力。他延續了日本「文藝批評」的傳統--在當代思潮理論雲湧風行之前,承載思想工作的是文學和文藝批評。相較之下,蓬勃發展的台灣文學研究仍偏好以「重建文學史」來「確立政治/國族主體性」、或仍難以脫除「以文本證成理論」路數,始終無法出現「讓文本提出(政治)思想、以文學來進行(政治)思考」的文藝批評。經由解構文本進而生產思想,柄谷行人已成典範。

柄谷行人於六零年代大學時代參與反安保與全學連,置身日本戰後各左翼派系和路線的蜂湧交錯;然而,親炙日本戰後左翼運動高峰的柄谷行人,毫無左派幼稚病(盲目崇拜或躁進)、亦無存在主義孤獨青年村上春樹一生迄今對左派的拒絕認識及莫名敵視(包括IQ84)──柄谷行人對日共、全共鬥、新左、全球左翼歷史、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均有系統認識及透徹犀利的建設性分析與生產性批評。柄谷行人的思想路徑殊為奇特,從上述文藝批評切入文學與政治;汲取當代解構主義而成八零年代日本後現代知識圈理論旗手,同時動員其左翼經濟學教養重新細讀《資本論》完整三卷;轉入左翼刊物、對日本當代現實及歷史議題(如戰爭責任)進行介入式批評;晚近更經由康德哲學重返馬克思,回溯全球左翼史和資本主義發展史,審度當代左右鬥爭的世界局勢,提出「可能/可欲/可實現的共產主義」之具體實踐路徑,即原初馬克思「小型勞動者產銷合作社」理念和組織。

有心認識柄谷行人及其硬派左翼思想的讀者,建議先讀《柄谷行人談政治》再唸《倫理21》;前者以專訪問答體裁進行,由柄谷行人追朔其學問歷程和實踐路徑,後者則可說是柄谷行人晚近「康德─馬克思」左翼論述的入門版本。閱讀過程中,不妨沿下列提綱來思考柄谷行人對台灣知識人與實踐者的意義和連結:首先,柄谷行人對日本戰後左翼運動的分析極為精采,包括68世代在全球左翼史中的意義、反日美安保協定運動的得失與遺產、以及「非轉向的日共」戰後的特權及其失敗……。令人欣羨,日本左翼傳統和戰後眾多左派路線之合作與鬥爭,提供柄谷行人進行左翼分析的視野和憑藉,亦為他原創左翼思想提供了沃土。相較之下,台灣當今無論進步知識人或社會運動者,多屬新左或文化左派,或者對日治時代左翼及白色恐怖左翼的歷史鄉愁,至今仍欠缺以紮實政治經濟學串連左翼哲學思考來進行論述和組織的工作。

其次,柄谷行人梳理全球資本主義的推進歷史/循環模式,預測其「總體性/長時段」走向(可與Ernest Mandel的「長波理論」對照),並設計相應的實踐配置、亦即如何在當代全球化消費社會中組織左翼。同時,柄谷行人也批判「資本─國家─民族」三位一體共構,以「國─際」視野思索共產主義實踐出路、民族國家本質、以及日本戰後責任。他指出,「主權」或「戰爭責任」只能存在於/出現於「國與國之間」,絕非一國內部之事、而是與外部密切;而共產主義運動最終乃要廢黜國家──廢除勞動商品化/私有財產制,不該走向公有化/國有化(國家資本主義),而是以小型產銷協同制,最終消除國家、以及「資本─國家─民族」共構。特別的是,柄谷行人認為「共同體」乃是此實踐規劃的樞紐角色,然而,他指的是「勞動者產銷協同共同體」,而不是現代資本主義瓦解了前現代傳統共同體之後、由原子化個人被資本國家以情感連帶所動員起來組成的「國/民族主義式共同體」。這些觀念,對於焦躁國家認同和主權獨立的當代台灣,無一不是刺激與警鐘。

最後,柄谷行人在《倫理21》重新恢復了康德和馬克思的連結--所謂「倫理」,並非儒家那套人我階序,而是主體/他者關係,更是自由與實踐。柄谷行人引述康德:「不只」把他人視為「手段」,也要把他人視為「目的」──前者扣合結構主義主體觀,後者則是解構主義的左翼出路。柄谷行人肯定結構主義主體觀--主體不存在,它是想像的、結構的產物;換句話說,自由意志不存在,只是我們誤以為我們的抉擇和欲望出於自由意志。這是必須認清的悲觀事實。然而,「認識」與「實踐」是兩回事,縱使認清事實上沒有自由意志,但只要仍把自己當作/設定為一個自由意志主體,去承擔那些抉擇的後果,那麼我們就是自由的。柄谷行人異常清晰地推衍了康德的實踐倫理,轉入左翼實踐主體的構作,據此提出「可實行的共產主義」的構想和擘劃。台灣學界討論主體/他者已久,但知識與實踐仍有鴻溝;讓「解釋世界的哲學」有力地落實成「改造世界的實作」,柄谷行人的精湛示範值得學習。

引自:http://www.pots.com.tw/node/943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poyu324 的頭像
    lupoyu324

    something

    lupoyu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