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02 01:08 中國時報 【王健壯】

 馬英九連任後的第一波政府改組已經完成,雖然外界有不同評價,但與前兩任內閣相比,陳冲內閣的陣容不但已有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味道,也顯然比較具有改革的可能性。

 如果用馬英九宣稱的脫胎換骨來形容,政府改組其實祇是脫胎換骨的第一步,接下來的政策脫胎換骨與施政態度的脫胎換骨,才是影響脫胎換骨成敗的關鍵;當然關鍵中的關鍵還是馬英九能否自我脫胎換骨,徹底改變他第一任時的領導風格。

 陳內閣有一個被外界忽略的特色是,其中有幾位新舊閣員,例如龍應台、朱敬一、管中閔與李鴻源等人,都是頭角崢嶸之輩,他們的個性稜角分明,都不是唯諾馴順之人,他們願意入朝為官,圖的並不是個人權力野心,而是專業與理想的實踐,可以想見在為官之後,他們也絕不會凡事承望旨意甚至阿諛逢迎。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幾位閣員將來勢必也會有許多衝撞體制的言行,其中可能包括因為對專業理想的執著堅持,而與閣揆或總統的想法不一,以及跟國會對抗唱反調等等,這些不符目前官場文化的言行,如果不能得到馬英九的背書支持,其結果必然是讓能人變成廢人,一旦這些人出現不如歸去的挫折感,所謂脫胎換骨也將頓時變成泡影。

 舉一例而言:如果劉憶如上任後決定課徵資本利得稅,可以想見自宣布後就一定是阻力重重,立法院也會不分黨派群起杯葛;但若不課徵資本利得稅,一昧以減稅為能事,稅制改革終究祇是喊假的,稅制也絕不可能脫胎換骨,但如果劉憶如得不到馬英九的支持,她的命運也可以想見將與她母親郭婉容與王建煊當年的下場一樣。

 其實,馬政府未來在政策脫胎換骨過程中,可以預見還有許多爭議性的課題必須面對:例如開放美牛問題、縮短貧富差距問題、推動十二年國教問題,以及發展以創新為導向的科技產業問題等等。這些政策不但需要相關閣員的政策規劃能力,鍥而不捨的道德勇氣,以及說服民眾的政策行銷策略,更需要馬英九對他們的支持,否則每一項政策的推動,都很可能犧牲掉一位閣員,到最後脫胎換骨未成,內閣中反而倒下了一大堆壯志未酬的烈士。

 馬英九初任總統時,為了謹守雙首長制的憲政權力分際,曾經宣稱要退居二線,但他當二線總統的結果,不但讓他背負不沾鍋的罵名,在許多政策推動上,也證明二線領導其實祇是無效領導,無效於不能領導民意,也無效於不能領導官僚系統;馬總統說他過年期間在家閉門思過數日,但不知對「食憲不化」退居二線之過,他是否也列為思之改之的項目之一?

 過去幾年許多跟馬英九共事的閣員都有同感:他的決斷力不夠,過度謹小慎微,在很多人事與政策上經常當斷不斷,但許多民怨與爭議卻往往就在應斷而未斷的那段空隙期間爆發;連任後,馬英九如果仍然不改「讓子彈再飛一會兒」的領導作風,那些懷抱滿腔熱血入閣的閣員將很難放手作為,遑論脫胎換骨。

 內閣改組完成後,馬英九除了要召集全體閣員,宣示他脫胎換骨的藍圖與決心外,更該與部分攸關脫胎換骨成敗的閣員一一單獨面談,傾聽他們的興革意見後,再交付他們每個人一份施政清單,例如財政部該推動哪幾項稅制改革,內政部該何時完成國土規劃,國科會與經濟部應如何攜手加速創新科技產業發展等等,並且保證做他們的後盾,替他們排除改革障礙,絕不會讓他們孤軍奮戰。

 歐巴馬日前發表國情咨文時講了一段很感人的話,他舉獵殺賓拉登那次軍事行動為例說,這場行動能夠成功,乃是因為參與行動的人都彼此信任,他們之所以敢置身於黑暗與危險之中,也是因為知道有人在他們的背後看著他們,當他們的後盾;他也以這次軍事行動為例,期待華府的政治也能如此。

 這也是馬英九對陳冲內閣閣員應該說的一句話:請你們放手改革,我會站在你們的背後,替你們掠陣,當你們的後盾;當總統,其實本該如此。(作者為中國時報前社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poyu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