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2-03-01 01:01 工商時報 【本報訊】

 美國「富比世雜誌」(Forbes)最新一期公布全球最富有國家與地區的排名,台灣以35,604美元,排名第21,不只超越排名25的日本和27的南韓,甚至也超過歐洲的英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等國。

 看到這則外電訊息,相信不只國人覺得難以置信,政府主管部門恐怕也會嚇一大跳。儘管「富比世」的這項數值,是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2010年的人均GDP數據,再按購買力平價(PPP)調整而後得出。從而日、韓兩國的GDP雖較我國高,但因物價偏高,換算起來購買力水準反而不如我國。但是最後推估台灣依「購買力平價」計算平均每人的國內生產毛額超過35,000美元,此項數據明顯逾越國人的認知和實質感受,對此「不虞之譽」與其說是受寵若驚,更直覺的自然是難以置信了。

 於此,姑不論「富比世」公布的排名,其數值估算有無誤差,執政當局也先別忙著攬為己功。我們認為在排名數值表象的背後,倒是很有一些值得正視深思的課題:

 其一、「富比世」捨傳統的GDP排名,改以PPP為準據,的確是較為實在的排名方式。畢竟高所得國家地區如果同時也是高物價地區,則實際生活水準未必能與所得相當。而除了改以「相對購買力指標」做為評定指標之外,近年來在有關國民生產、所得的統計方法上,另外尚有所謂「國民幸福指數」與「國民綠色所得」等的評比指標,以修正過往以金錢所得為唯一評比指標的偏失。當然這些新的指數之建立,如何衡量幸福指數?如何精算生產過程中的環境代價?在在都有進一步精準化的空間。但至少我們認為執政當局應責成新改制的主計總處,今後在發表定期的統計數據時,不要再只是獨尊GDP而罷黜百家,而是能夠兼容並包,多面相的呈現國家發展的真實面貌。

 其二、不論「富比世」推算台灣的國民實質所得高逾35,000美元,或者傳統GDP發布台灣國民所得已逾20,000美元,許多人不只無感,甚至感慨近年來的實質薪資近乎停滯。這種感受的落差,反映出以全體國民的年生產總額推算出的平均所得,並不足以掩蓋社會上貧富差距愈趨嚴重的事實。也就是說富豪所得的快速增加墊高了國民所得的平均值,因此單獨聚焦於GDP,甚至把數值的增長引為政績,勢必會陷入認知盲點,完全無助於貧富差距的化解。

 其三、我國所以能在「富比世」的評比中勝過日韓,關鍵在於台灣物價的相對低廉。政府努力維持低物價當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貧富差距擴大所形成的內部壓力乃至民怨,但是低物價策略有時候其實是具有雙面刃的效果。譬如明顯偏低的電價、水價、油價,既可能使得國內的業者與民眾不容易養成節能減碳的習慣,從而未來可能要面對沉重的國際制裁壓力;同時刻意以補貼方式壓低物價,也會造成政府財政惡化與資源錯置的後遺。如何執兩用中,恰正是行政當局執政能力與施政智慧的考驗。

 其四、依照「富比世」此一排行,台灣人均所得逾35,000美元,但政府近年的財政赤字則是快速增長。呈現出來的是「國貧民富」的景象,與對岸中國近年來政府稅收快速增長所形成的「國富民貧」景象恰成強烈對比。宏觀的來看,大陸的課題固而是要從「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朝均富社會轉型。而台灣的課題則是如何透過稅制改革,一方面讓社會大眾也能對國民所得排名提升「有感」;另方面也可遏止國家財政的持續惡化,以致步上歐美部分國家債務危機的覆轍。

 其五、「富比世」的計算指標儘管是在GDP的基礎上參採PPP,但以台灣的實際情況而言,地下經濟並未能納入帳面上的國民總生產所得,真要納入搞不好台灣的年均所得已經超過40,000美元。台灣這種地下經濟昌盛的景況,一方面顯示台灣社會確是「藏富於民」與「國窮民富」,但另方面也將使得有限的社福資源分配受到扭曲。也就是真正貧困的人可能無法得到足夠與及時的救助,但同時卻有本該被排富的人卻能分享社福資源。因此如何堵住此一漏洞,或至少拉近落差,讓寶貴的社福資源能夠最大程度的挹注確實需要的中低收入者身上,主管官署無疑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想像一下國人的實際生活水準是否真的比日韓、比英法還好,如果還有疑問,恰正是政府施政應該著力之處。「富比世」數據的公布,至少帶來邁向真實未來的可能,也有待大家一起來實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poyu324 的頭像
    lupoyu324

    something

    lupoyu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