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http://cn.wsj.com/big5/20130926/inn072916.asp
一種強度是鋼的200倍、厚度僅為一個原子直徑的物質正引發全球科學淘金熱,各大科技公司及頂級學府紛紛進行研究和申請專利。這種物質就是石墨烯。
一種強度是鋼的200倍、厚度僅為一個原子直徑的物質引發了一場全球科學淘金熱,令各大公司和大學紛紛去研究和申請專利,想從這種與普通鉛筆芯“血脈相承”、但更苗條更有魅力的物質中獲利。
轉自:http://cn.wsj.com/big5/20130926/inn072916.asp
一種強度是鋼的200倍、厚度僅為一個原子直徑的物質正引發全球科學淘金熱,各大科技公司及頂級學府紛紛進行研究和申請專利。這種物質就是石墨烯。
一種強度是鋼的200倍、厚度僅為一個原子直徑的物質引發了一場全球科學淘金熱,令各大公司和大學紛紛去研究和申請專利,想從這種與普通鉛筆芯“血脈相承”、但更苗條更有魅力的物質中獲利。
轉自:https://nano.nchc.org.tw/index.php?apps=news&mod=welcome&action=show&gid=898
英國研究人員利用石墨烯(graphene)作為隔片(spacer),將奈米金元件彼此隔開僅一原子寬的距離。此極薄隔片使研究人員得以製作出能捕捉光的次奈米空隙,該結構可望應用於感測器,以及安裝在行動裝置顯示幕上的透明電子元件或相機。
電漿子學(plasmonics)是近十年新興的領域,主要探討的是金屬奈米結構間的微小空隙能強烈匯集光的現象。奈米空隙能將光局限於比本身波長小上數百倍的區域內,仰賴的是金屬表面的電漿子能與光產生強烈交互作用,其中的電漿子是金屬表面電子的集合振盪。此技術能克服繞射極限,為奈米物體造影。然而,製作這類次奈米空隙並非易事。
2013-12-09 01:39 中國時報 【王美玉】
總統府資政徐立德(右圖左,本報資料照片)日前來訪,他目前擔任財團法人孫運璿基金會董事長,今年是孫運璿資政(右圖右)100歲紀念,面對當前台灣政治對立、經濟停滯、朝野內耗感到十分憂心,說到激動處幾近哽咽。他說在孫運璿那個年代,一個基層工程師出身的公務員,一路當到行政院長後中風倒下,仍然無怨無悔的精神與年代,雖然已經過去,卻是值得我們去珍惜、追思、再設法找回當年的打拚勇氣與毅力。
徐立德說,眼見全球化激烈的競爭、區域經濟的整合已經形成,亞洲國家一直往前跑,但台灣卻因為政治太對立,很多政策只是空談根本無法推動,政治人物樂在其中,苦的卻是人民,還有媒體負面報導太多,新聞很多卻看不到台灣拚鬥的精神與方向。他拜託《中國時報》,基金會即將在12月13日推出紀念孫運璿100歲的活動,希望多報導一些孫運璿這位當年推動台灣基礎建設,開創台灣經濟奇蹟的推手,一方面讓年輕讀者認識那個政府上下一心拚經濟的年代,一方面給基層的公務員重拾應有的使命感與鼓勵,大家一起為台灣再努力。
【聯合報╱朱敬一】 2013.10.10 04:36
一九六八年,長沙高中高一生楊曦光寫了一篇「中國往何處去」的文章,被以「反革命機會主義」之罪名下獄十年。曦光出獄改名楊小凱,赴美留學後成為知名經濟學家,也是我的好友。他生前好幾次來台灣,都向我感慨:台灣社會欠缺前瞻的、國際的見解,也太注重內部政治,容易形成國家發展的危機。
的確,今天的台灣政壇與媒體,真的缺乏「台灣往何處去」的宏觀思考與探討。台灣社會對「往何處去」討論最多的,當屬統獨議題,而且這些討論多為分析性、主觀期待性。然而絕大多數的台灣人都會同意,我們的政治未來要由台灣人民選擇決定;故個別人物的主觀期待或分析,頂多只是遊說人民的劇本。台灣的政治領袖也許太在意自己的政治劇本擴散給多少現在的選民,而忽略了「未來世代的人民是否還有比現在更寬廣的政治選擇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