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米價與亞洲稻米庫存下滑,讓以米食為主的亞洲民眾人心惶惶,尤其是無法自給自足的菲律賓最可能出問題,當地報紙頭版已喊出「稻米危機」,政治人物則考慮激進解決方式,包括強迫國內前百大企業負責種稻;泰國身為全球最大稻米出口國,農民當然樂見米價攀升,還有些人打算組織巡守隊捍衛自己的穀物。

 菲律賓總統艾洛優(Gloria Macapagal Arroyo)二月向越南提出呼籲,希望這個全球第二大稻米出口國確定供應無虞,兩國也已在3月26日簽署協議,但從其中多項條款看來,協定只是個表面,實質意義有限。同屬稻米出口大國的越南與印度已宣布實施出口管制,希望壓抑國內糧食價格,這將使亞洲及非洲的貧困稻米進口國更難確保糧源。

 過去以來,稻米收成量增幅都能滿足亞洲人口成長的需求,也因此讓亞洲有效消弭貧民人數,但近來產量下滑已刺激米價走揚,全球庫存量已跌至七零年代以降的新低點。

 這種情況可能引發政治效應,艾洛優於2001年因「人民力量」抗爭而上台,但現在她的政權也岌岌可危,在野陣營可能藉糧食問題號召群眾走上街頭,所以艾洛優積極在鏡頭前有所表現,例如在糧倉前留影、承諾處理無用的糧食補助等。

 反觀印尼總統尤多約諾(Susilo Bambang Yudhoyono)明年的連任之路似乎平順許多,但糧價高漲與飢民增加都可能形成危機,他刻意在2004年競選期間拿到農經博士學位,如今對比可能更顯諷刺,尤多約諾在執政期間不斷修正印尼突兀的稻米進口限制,卻從未考慮廢止,這項規範雖然原為保護貧困稻農不受賤價所傷,卻反而傷害大批稻米消費者。

 上週一名印尼官員表示,印尼稻米產量已達到自給自足的目標,但稍後尤多約諾立刻戳破這項謊言,表示印尼目前仍需仰賴進口泰國稻米,縱然該國未來真能達到不需進口的目標,要持久也很不容易,菲律賓也曾於八零年代提高國內產量,達到稻米零進口,但後來很快又得向外購米。

 自然環境會影響國家稻米產量,政府治理能力亦然,緬甸是最極端的例子,緬甸一度在全球稻米出口量居冠,至今產量也仍微高於國內需求,但由於政權殘暴,使許多民眾仍舊飢腸轆轆。

 國際稻米研究所的塞格勒(Robert Zeigler)曾是亞洲六零年代「綠色革命」的推手,他認為目前情況是政府多年忽視農業研究與灌溉的後果,為了匆促走向工業化,反而失去主要農地與用水。

 只要縮短各地產能之間的差距,便能解決亞洲未來數十年的稻米供給吃緊問題,例如確保農民可購得高品質的種籽,也需要政府投入經費,維持稻米育種的傳統作法。

 聯合國亞洲經濟委員會亦於上週發表報告,指農地產能若可提供,將使區域內三分之一貧民脫貧,總人數高達二億,若亞洲各國領袖希望避免血腥暴動發生,就該發起新一波綠色革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poyu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