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22 中國時報 【本報國際新聞組尹德瀚譯】 

 大家都在談「新政」,原因很明顯,在二○○八年和一九三二年,同樣是長時期由共和黨主導的政治局面因面臨
經濟與財政危機而走到盡頭。在選民心目中,這兩個時期都讓人對共和黨的自由市場意識形態產生懷疑,也中傷了該黨自命更有效率的主張。對於在政治光譜上處於進步面的人而言,當下則是充滿希望的時期。 

然而二○○八年與一九三二年還有一個令人更不安的雷同之處,那就是在危機的最高點出現了權力真空。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三年,從選舉揭曉到權力實際轉移之間長時間的「過渡期」,對美國
經濟是一大劫難,而其原因至少有一部分係因要下台的政府沒有公信力,要上台的政府尚無職權,且兩方面的意識形態差距又太大,不能攜手合作採取行動。同樣的情況現在正在發生。 

這回的「過渡期」會比較短,這是事實。當年羅斯福總統一直到三月才就職,歐巴馬明年一月廿日就會入主白宮。但這年頭危機發展的速度更快。 

在歐巴馬就職之前的這兩個月,有多少事情可能出錯?很遺憾,答案是很多。試想在雷曼兄弟
投資公司聲請破產以來,經濟局勢變得有多糟糕,這中間也不過兩個月。而且經濟惡化的腳步還在加快。 

最明顯的跡象是,我們正處於經濟大蕭條以來最慘的
證券市場崩盤,標準普爾五百指數從高點下滑超過五○%。其他指標更令人憂心,失業率節節上揚,製造業生產直線下滑,公司債利率飛漲反映出投資人對企業還不出錢的憂慮,如此一來,企業支出幾乎篤定會銳減。現在的經濟前景比一、兩星期前嚴峻許多。 

可是政府不但未推出因應此一威脅的經濟政策,甚至像是在放假。特別是信貸市場已經重現恐慌,新的紓困計畫卻不見蹤影。相反的,財政部長鮑爾森還宣布,他不會向國會請撥已經通過的七千億美元紓困計畫的第二部分。至於對四面楚歌的
汽車工業給予財務援助,則因政治僵局而毫無進展。 

看來未來兩個月將陷於政策空轉,對此我們該多擔憂?起碼這兩個月會嚴重傷害成千上萬美國人,他們將失去職業,或失去
住屋,甚或兩者皆不保。但真正讓人苦惱的是,某些現在造成的損害可能無可挽回。我尤其擔心兩個D:deflation(通貨緊縮)和Detroit(底特律)。 

關於通貨緊縮:日本一九九○年代「失去的十年」讓經濟學者了解到,一旦對通貨膨脹的期待過低(不管消費者是否真的期待物價降低),就很難使經濟恢復元氣。目前美國經濟顯然面臨通貨緊縮壓力,隨著時間消逝又不見景氣復甦,美國經濟陷入日本式困局的機率也隨之增加。 

關於底特律:眼前有個如假包換的危機,如果聯邦政府不趕快伸出援手,則三大
汽車廠和供應商網絡將面臨清算,也就是被迫關廠,解雇所有員工和出售所有資產。此事一旦發生,很難讓汽車業起死回生。 

話說回來,讓汽車業倒閉或許是正確決定,即便這對已經疲弱的美國經濟是一大打擊。但這應該是充分考量成本效益後仔細作成的決定,而非政府無所作為而形成的決定。這種無作為來自兩黨的政治僵持,民主黨要求鮑爾森從七千億美元
金融紓困金中提撥一部分援貸汽車業,跛鴨的布希政府則試圖迫使國會從協助汽車業增進車款油耗效率方案中提撥資金應急。 

從現在起至明年一月廿日,經濟政策會不會完全癱瘓?不會完全癱瘓,某些有益的措施已經在施行,例如兩大
房貸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都已宣布暫緩對積欠房貸的住戶取消贖取權;同時在白宮撤銷其反對立場後,國會通過了人民迫切需要的延長發放失業救濟金。 

然而眼前根本還看不到在
規模上足與這波經濟危機相應的政策正在形成。想到在總統就職日之前還有多少事情可能出錯,就令人膽戰心驚。 

(克魯曼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紐約
時報》專欄作家。本報國際新聞組尹德瀚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poyu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