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郭位
科技互動、技術轉移隨時隨地都在發生。若不能做到與時並進,現有產品會被快速淘汰。上世紀八十年代,有王安電腦發跡和沒落的先例,本世紀有曾經占據手機市場領先地位而不保的愛立信教訓。
與時並進有許多解讀,自從John Nash打破零和遊戲框框,競合雙贏成為合作互動、與時並進的基礎哲理。學術研究、政治議題需要合作,科研產業也有賴多元合作以達加成效應。
與時並進必須解決實際問題。以能源為例,不僅涉及科技,還兼顧環保、經濟、政治與社會心理。制訂能源政策時,應遵循嚴謹原則,斟酌損益,考量利弊得失:玉米製成清潔生物燃料,卻可能導致糧食短缺問題雪上加霜;太陽能永續供應,能板生產過程耗能而又汙染;風能不穩定,還威脅稀有鳥類生命;水力發電清潔,但有晴雨不定、水源供應不穩之憂,跨國境河流築壩建水庫,須考慮下游鄰國利益;要命的煤占全球電力來源百分之七十,僅中國每年採煤就造成數千人死亡,何況全球暖化與煤渣的放射性也不容小覷;核能清潔、價廉,但安全的憂慮引人惶恐、爭議不休。評估能源,兼顧整個「生命周期」內的汙染、能源可靠度、民眾面對的風險等。這些問題須集多學科智慧,釐清發展科技、可持續性與增進民生福祉三者之間的關係。
大學除了傳道、授業、解惑,還應創造知識,參與業界的研發,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須納入研究,研究應遵行問題導向,而非虛擬導向。道理很簡單,可惜抬槓的人多,了解的有限,實踐力行的更少。產學互動在於務實,遠遠超越一般人把大學看做「論文製造工廠」的迷思與誤解。發表論文要有目的,不著邊際的論文絕對不是目的。
這方面,韓國高等科技學院(KAIST)是亞洲突出的大學,於二○一○年投資八千萬美元,招聘世界水準師資,並重獎校內傑出教授,促進教研。KAIST高標準辦學,科研成果面向創業,相繼開發出多項有利民生的產品,譬如其電磁感應電動汽車技術OLEV於二○一○年獲《時代》周刊評為全球五十大發明之一。
法國的高等學院(grandes ecoles)以培養專業人才著稱,加入歐洲頂尖工業領袖網(TIME)與業界緊密聯繫。科技發達的法國,對此並不自滿,經研議後於去年全面整併大學,實施高教改革。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MIT)更是創業型大學的典範,對社會的影響冠蓋全球。據早期的一個報告,若由MIT校友和教授成立的公司組建一個國家,總收入位於全球第二十四,年銷售額高過泰國的GDP。
中國與韓國的科技合作早在一九九二年建交時就已開始,中國也從歐盟引進先進技術,如今在高鐵、高速電腦與衛星研製具備先進水準的技術能力;長征系列更被評估為可靠的運載火箭。台灣為何不把握時機,利用同文同語的利基,與其互補合作,為落實「黃金十年」的願景拓寬永續發展道路?
台灣發展綠能產業,短期或仍可循往日模式,依賴大陸勞力;不過,將心比心,隨著大陸重視研發創新,日益提升產業層級,內需市場快速成長,台灣產業不可能長期依賴對岸勞力。
新加坡稱得上是跨國合作的典範,值得借鏡。據二月十三日的報導,勞斯萊斯將在新加坡生產巨無霸飛機引擎,僅為近例。台灣高教發達,科工先進,加以工研院成果輝煌。邁入新世紀後,在引進國際合作、獎勵員工、建立多元化專長、市場推廣、改善專利收費標準等方面,無疑都應深入探討。探討為何此類跨國、跨企業整合的例子一再蜂蝶過牆,花落人家?
簡言之,發展科技產業,在考慮產學研時,應鼓勵跨學科、跨領域、跨地區合作。內耗時代令台灣競爭力一度停滯不前;時至今日,周邊地區互動頻繁,與其採取敝帚自珍的態度,把代工視之若寶、怕人竊取,不如積極求取進階機會,共同研發,共享成果。
(作者為香港城市大學校長)
- Feb 24 Fri 2012 10:38
科技進步有賴多元化合作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