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24 00:54 中國時報 【本報訊】
馬英九總統日前出席《天下雜誌》一項論壇時指出,未來四年施政以均富為首要目標,台灣在全球化浪潮下,貧富差距擴大,金融海嘯後更形惡化;政府要落實「量能課稅」原則,讓收入高的多負擔一點稅,健全財政並幫助弱勢。針對新一波稅改,各界均寄予厚望,政府部門除了做到資訊公開、讓各界進行政策辯論以尋求共識之外,還必須破除傳統上許多稅改的迷思。
財長劉憶如上任以來,陸續傳出證所稅、暴利稅、富人稅到奢侈稅分區課徵等五花八門的稅改議題,引發各界高度關切;不過,她同時強調,租改會一步一步來,避免「人跑了、企業也跑了,你的鵝都跑了,要拔誰的毛呢?」這番話的確用心良苦,不過,過去半世紀以來,台灣就是在這樣的理念下不斷推動減稅政策,如今租稅負擔率已降至比新加坡、香港還低,已經不能再減下去了。
在新一波稅改推動之前,有幾項迷思必須打破。第一項是,稅負太高,企業和富豪將外移。在全球化的衝擊下,企業會選擇稅負較低的國家以降低成本。不過,企業在進行各項投資評估時有許多因素,包括天然資源、生產環境、勞動條件、政府效能、文化因素等,租稅只是其中一項,並非最重要一項。
台灣在一九八○年代後期至一九九○年代初掀起海外投資熱潮,許多台商赴海外投資主要考量低廉的土地與勞工成本;此外,許多台商早已赴避稅天堂開曼、維京群島設紙上公司。如今國內企業的營所稅從廿五%降為十七%,不僅比歐美主要國家來得低,也比鄰近的韓、星來得低。在如此低稅負的情況下,如果有企業依然選擇赴海外投資,實在不應怪罪於租稅因素。
第二項稅改迷思是,針對富人新增「富人稅」。目前輿論所討論的「富人稅」並非新設「富人稅」名目,對富人趕盡殺絕,而是把稅制上向富人傾斜的地方導正,把應課而未課的資本利得(如股票、房地產)課回來。事實上,歐美各國對這些資本利得均課稅,台灣是國際上少數給予大幅免稅的國家,這些不合理的租稅漏洞應該加以堵住。
行政院擔心各界討論「富人稅」可能造成階級對立,事實上,造成貧富差距擴大的正是現行不公的租稅制度。民間要求新一波租稅改革,就是把現行薪資所得分亳必稅,而炒房、炒股等資本利得享有大幅免稅的不公平現象加以扭轉。
第三項稅改迷思是「台灣不適合課證所稅」。一九八八年九月,當時財長郭婉容宣布恢復課徵證所稅,造成股市連跌十九天,這項失敗的經驗成為日後歷任財長不敢復徵證所稅的主要原因,沒有人敢因此賭上自己的烏紗帽。然而,二十多年來,時空環境早已不同,目前電腦科技如此進步,開徵證所稅在技術上已不是問題。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早在四年前就呼籲政府復徵證所稅,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也曾建議開徵股票特別捐,馬政府聽到了嗎?
以美國為例,個人出售持有短於一年的證券,併入一般所得課稅,稅率最高三五%;出售持有一年以上的證券,其交易所得適用優惠稅率,最高為二八%。美國儘管課徵證所稅,並不影響道瓊指數上萬點;台灣即使不課證所稅,台股也曾跌至三千多點。由此可見證所稅課不課,並不妨礙股市的榮枯。此外,證所稅的課徵給予盈虧互抵,這對於多數散戶反而是有利的,至於賺取巨額資本利得的大戶,繳一點稅又何妨?
對於未來的稅改,劉部長強調必須有三項前提:由「財政健全小組」提出討論、獲媒體輿論支持,並形成共識,才會推動。目前,民間對於資本利得稅的期許,大方向已非常明確。事實上,歷次財改會、賦改會不知提出多少研究與建議案,最後被束之高閣,原因就在政府無心也無力;再看取消軍教免稅案,過去學者專家、輿論一再批判,歷經二十多年才完成修法,可見即使有輿論支持,政府若無心推動,仍功虧一簣,最關鍵在於執政者推動稅改的決心。馬政府的決心有多大,全民一起來監督。
- Feb 24 Fri 2012 13:20
破除稅改迷思 全民監督改革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