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瑣碎的東西 (36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作者/ 高 朗(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訪問學人)
日期:103-05-09

過去一個月,服貿協議在臺灣引發的爭議與抗爭,凸顯臺灣經濟發展的困境。服貿爭議只是冰山一角,未來還有貨貿協議,還有自由經濟示範區條例,按目前立法院生態,都不易過關,時間會拖得很長。

lupoyu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社論】
2014.04.07 03:11 am

lupoyu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7576#.U2omXfmSyAX

2014-04-18 Web only 作者:吳凱琳編譯

1982年,馬奎斯以長篇小說《百年孤寂》獲得諾貝爾文學奬,得獎理由是:「如同其他重要的拉丁美洲作家,馬奎斯永遠為弱小貧窮者請命,反抗內部的壓迫與外來的剝削。」同時讚揚這部作品「巧妙地揉合了虛幻與現實,創造出一個豐富的想像世界,卻反映了南美大陸的生活和衝突。」

lupoyu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4-04-01 01:30 中國時報 【本報訊】

學生占領立法院那一天,我想起日本安保鬥爭。儘管相隔半個多世紀,但像攻占國會這樣劇烈的衝突事件,卻是如此似曾相識,而且這場日本戰後最大規模的群眾運動,與社會發展進程相激相盪,影響了未來好幾個世代的人,直到今日,回聲依舊。

 

lupoyu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4年04月15日 04:10  中國時報 張瑞昌 

太陽花學運期間,就讀台大政研所的學運總指揮林飛帆,被媒體捕捉到懷裡揣著一本《柄谷行人談政治》(心靈工坊出版)的畫面,引起外界的關注議論。

柄谷行人何許人也?何以成為學運領袖的思想導師?

lupoyu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4-04-19 01:26 工商時報 本報系特派員劉屏/華盛頓18日

台北市美國商會指出,兩岸服貿協議如果被封殺,將導致其他國家不願意與台灣談判自由貿易協定。果真到了這一步,台灣恐怕走投無路,在經濟上只能更加倚賴中國大陸。

這個組織提醒反服貿人士,反服貿的結果,反倒使台灣進一步倚賴大陸市場,還有比這個更大的諷刺嗎?

lupoyu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黑白集】2014.04.25 03:16 am

反完服貿,反核四,這是台灣社會一個多月來的寫照。問題不止是「反」字當道,且現在流行「是非題」:把「問答題」化約成「選擇題」,再把「選擇題」簡化成「是非題」。於是,民眾就逐漸被切成了「正」與「反」兩半。

核四議題波濤洶湧,逼迫人人都得選邊表態:你愛不愛台灣?你愛不愛孩子?你忍不忍心看林義雄犧牲?你能不能保證核四百分之百安全?在道德的大帽子底下,我們一寸一寸地彼此割喉。於是,李登輝拋出來的這個問題,就沒有人能夠或想要認真回答:「不要核電,台灣怎麼辦?」

lupoyu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NLA00_T_01_03  

2014年04月20日 04:10 工商時報 于國欽

民國100年初為降低油價對民眾的衝擊,政府採行「油價緩漲機制」,當國際油價超過100美元,其漲幅半數由政府吸收,當101年4月取消緩漲機制,適逢電價也將調漲,外界即以「油電雙漲」稱之。

lupoyu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自: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40411/35758837/%E8%98%8B%E4%B8%AD%E4%BF%A1%EF%BC%9A%E6%B0%91%E9%80%B2%E9%BB%A8%E9%9C%87%E5%9B%9E%E5%8F%B0%E7%8D%A8%E5%8E%9F%E5%BD%A2%EF%BC%88%E9%83%AD%E6%AD%A3%E4%BA%AE%EF%BC%89

2014年04月11日

lupoyu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14年 04月 04日  13:38

文/郭正亮

3.30凱道集會和平解散,使3.18學運締造另一個歷史里程碑,但學生未在運動最高潮光榮撤退,又從街頭返回立法院,卻使學運再度陷入藍綠拉鋸的古戰場,越來越陷入尷尬局面。儘管馬受迫於民眾壓力,承諾服貿退回委員會逐條審查表決,並承諾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法制化,但馬仍然堅持不能退回服貿重啟談判,也把公民憲政會議窄化為不涉及修憲的「經貿國是會議」。

lupoyu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4/03/24 11:13:34
文/郭正亮

3.18太陽花學運,儘管來得突然,但短短五天急劇升溫,已經使馬政府和兩岸關係面臨極大考驗。3月18日先是反服貿學生佔領議場,挑戰馬下令6月底前必須通過服貿的指示;3月19日王金平被撤銷黨籍案一審勝訴,3月21日提供「王金平關說證據」給馬的檢察總長黃世銘一審判刑「洩密有罪」被迫辭職,馬王政爭最後確定以馬慘敗收場;3月22日王拒絕出席馬召開的院際協調會議,提醒馬必須「傾聽民意」,形同反將馬一軍,馬對立院已經更難掌握。

lupoyu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轉自:http://www.ptt.cc/bbs/HatePolitics/M.1397320399.A.058.html

李敖:壞蛋很多是聰明人,渾蛋可是笨蛋的居多。我要對這些學生說的意思是:「你們就是渾蛋!」

為什麼?他們對台灣前途定位不清,搞不懂台灣的將來位置在哪,搞錯了台灣與大陸的關係。台灣學運領袖的底牌竟然是「一邊一國」的「兩國論」,他們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老幾!

lupoyu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自: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id=1397101736606&docissue=2014-15

汪百達

2014年4月20日 第28卷 15期

lupoyu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自: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1251

作者: 陸品妃
關鍵字: 太陽花運動 佔領立法院 二元思維

lupoyu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本報記者陳洛薇】 2013.10.01 02:35 am

馬總統為了大是大非鍘王,總統向國會議長開戰,掀起政治大風暴。就政治鬥爭手法,馬英九毫無戰術,只見他掄起大刀揮舞,對手王金平卻冷靜還擊,在特偵組鬧出監聽國會醜聞、高院駁回國民黨抗告案後,雙方勝負已判。

馬英九在司法戰場落敗,他可以繼續向最高法院提出抗告,但行政、立法對峙、司法公信受創,台灣面臨憲政危機,是他不能迴避的責任,身為總統,他必須解開僵局。

lupoyu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間:2014-04-09 19:43 新聞引據:中央社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教授布里斯(Arturo Bris)撰文指出,1個國家的競爭力不僅來自增加出口,也不只是經濟成長,甚至民主也似乎不是必要條件。

布里斯剛接任IMD全球競爭力中心主任,他在一篇文章中,提出5項人們對國家競爭力常見的錯誤觀念。

lupoyu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1396495318324  

轉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7060

2014-04-01 天下雜誌 544期 文/陳竫詒編譯

lupoyu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 TechNews 即時新聞

SatyaNadella1  

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見圖)在2月4日成為微軟(Microsoft Corp.)自1975年成立以來第三位執行長。他具備印度血統(註:印度可望在2025年超越中國成為全球最多人口國家)以及電腦、商科雙料教育背景,加上接任執行長之前掌管的是當紅的雲端服務部門,難怪微軟董事會願意以高薪來吸引他接下重責大任。華爾街日報部落格7日報導,企業高階主管薪資研究機構Equilar指出,納德拉的整體薪資方案在新任執行長當中(註:2013年初起算)僅次於即將接任高通(Qualcomm)大位的Steve Mollenkopf。

lupoyu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3-12-11 聯合報 林毅璋/專訪

在清大科技管理學院「台積館」六樓,有一間小小的「孫運璿紀念中心」,面積雖不大,但牆上有張「孫運璿年表與時代大事」,上面記載的不僅是孫運璿的人生歷練,也說明了他如何領著國人安然度過那風雨飄搖的一九七○年代。

前工研院院長史欽泰,就是這間紀念中心的催生者,他也是台灣發展積體電路(半導體)計畫的第一批團隊,見證國內由勞力密集轉型到資本與技術密集科技產業的里程碑。

lupoyu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創意發想的階段,企業家常常面臨的問題是:「我們將推出的產品或服務,到底是要迎合現有市場?還是創造未知的需求?」

很多人認為迎合市場是標準答案。然而,很多產品問世以前,市場上看不到這項需求。例如手機誕生前,根本無從預測手機的市場,現今很多科技產品的需求是被創造出來的。但迎合是不一樣的,人們可以在市場上看到需求,所以很容易設計出產品來迎合,這意味著「迎合」是面對確定性,「創造」是面對不確定性,但兩者的影響力可能截然不同。

工研院創投顧問暨聯訊創投公司(Harbinger Venture)總經理鄭志凱,在1988年到美國逐夢時擔任神達電腦的專案經理,從最早PC的生產,轉換為創投工作,接下來十幾年助人興業的歷程,讓他發現:有資源的人,或是藝高人膽大的人,傾向於創造需求。

lupoyu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